2007-11-25

真的需要鼠标键盘吗?

当然需要,没有鼠标键盘怎么操作电脑啊?!

冲着电脑大声吼呗!“我要打开浏览器!上google!搜索‘没有’‘键盘’‘鼠标’‘如何生活’!……”

语音输入已经不是啥新玩意了,以上的实现应该也不存在问题。只是这个大声叫喊会产生噪音,办公室里要都这么吼就乱套了。所以生产键盘鼠标的厂商无须对语言输入担心。

但大声吼之类的特殊输入方法有其发挥作用的地方,比如虚拟现实游戏中。昨天就体验了一种特殊的输入方法。一个投影机从上往下在地面上投影出游戏场面,如水面,里面有鱼在游动,参与游戏者可以用脚踩鱼,可以看到脚踩的地方水面产生水纹波动,鱼儿逃跑。还有另一个提足球的小游戏,也是投影到地面,然后参与者站在投影的球场上踢投影的虚拟球,蛮好玩的。其实原理很简单,在其投影机上除了投影镜头之外还发现四周有四个摄像头一样的设备,应该就是用来拍摄用户行为的,分析拍摄的画面判断用户的行为,以此作为输入控制游戏的运行。

这里的摄像头就取代了键盘鼠标,作为电脑主动获取用户输入的设备。而键盘鼠标是被动获取用户输入的,需要用户操控。如果从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来看,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智能电脑或机器人,其应该具有主动的感官系统,好比人类的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都是主动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收集信息,而非像木偶一样被人操控,而目前的键盘鼠标正是人类像操控木偶一样操控电脑的工具,这是相当初始的阶段。

声、光都已经用来作为电脑的感觉媒体了,还有其他东西吗?气味也许也可以,蛇就是通过空气中的气味或分子感知周围环境的,电脑完全也可以,这样至少可以和蛇沟通。

真的需要鼠标键盘吗?不需要,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我只是想和电脑沟通而已。电脑需要主动获取用户的想法,而非被动输入。关注用户的眼神、嘴唇、脸色、四肢动作,甚至脑电波,唯如此才可谓电“脑”!

2007-11-23

无可无不可

大家坐在一个会议室里用同一种语言就一个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各持己见,为什么?真的是观点对立不可调和?

其实应该怀疑一下场景描述,真的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围坐在同一圆桌说的就是同一个问题?不见得。

前天各个team坐在一起讨论process的一个细节。分成了两派:我,其他人。我坚持code scenario图不需要那么细节,没有价值,其他人持相反意见。最终也没有能说服他们,当然他们也没能说服我。不奇怪,因为讨论中忽然发现我们说的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由于面临的情况不同,我们的项目要求节奏很快,往往一两个月要搞定,最近两个都是一个月就要上site,而他们的一个release一般最少三个月,无论有没有客户都是一个个release做下去。完全生活在两种情境当中。在这两种环境中看这同样的问题,其前提是不同的。而问题是应该包含前提的,因此这当然是两个问题。

所以没有必要就这个问题争论下去了。当然有机会我还是得努力纠正一下他们的偏见,或者让他们纠正我的,从同一个情境出发。但这不是非做不可的。

子曰:无可无不可!

2007-11-12

谷歌战微软

这个已经不是啥新闻了,但还是挺有意思,尤其从双方的历史及战略上看尤其有意义。

Microsoft

同Google一样,当初微软的发家及成长速度具有同样的传奇色彩。微软的第一个战略就是绑定兼容机,做PC兼容机操作系统,当时IBM等的PC机由于硬件模块的兼容化而迅速降价,飞入平常百姓家,而Microsoft的操作系统也一同飞了进去,这里微软的精明在于找到了绝妙的“木马”。于是,为PC兼容机的互补品,微软靠着DOS及Windows操作系统发家了。

微软操作系统的另一获胜法宝是开放的API(应用程序接口),由于是开放的,所以各应用厂商就可以在上面开发各种应用,于是又形成互补关系,用户为了使用这些应用而买微软操作系统,而各应用又靠着微软操作系统的胜利而有更多的销售机会。随着微软的份额越来越大,应用开发商发现为其他操作系统开发应用不合算,专注于Windows,用户也就没有了其他选择,于是微软在PC操作系统上获得了垄断地位。微软笑了,苹果哭了(并且还哭的很伤心,将自己名字都改了,不好意思再叫Computer了,呵呵。当然为了生存,苹果还是坚持了一个不同的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在这方面很成功,屡次羞辱微软,报一箭之仇)

当然,“互补品”战略也不仅微软一家在用,有很多IT厂商不断应用。并且有更狠的,为了自己的主营产品的销售,而不惜用各种战术使互补品生产者降低利润和价格,让用户更多消费这些产品,也就间接刺激了自己的主营产品销量。例如IBM,为了销售自己的企业应用解决方案而大力支持java开源项目,甚至不惜将自己的Java开发工具作为Eclipse开源出去,因为在Java开发工具方面其没有优势,不是主营业务,而将其开源出去吸引大量开发者来共同开发,刺激了开发者对使用Java开发的兴趣,对其其他产品比如Java应用服务器Websphere的推广大有好处。最终,IBM笑了,Borland哭了,因为Borland靠着开发工具吃饭。

这里的教训是,虽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没有将“互补品”作为和“替代品”一样作为五力分析模型中的一力,决不能轻视对“互补品”的关注,要记住:没有永远的朋友,“友军”是靠不住的;在适当的时候“出卖”“友军”也是一招。

还有更多的例子,比如买水送饮水机,入网送手机等等,类似于惠普的打印机-耗材战略,这些买卖都将用户的一次性投入降低,刺激消费,而依靠用户的持续消费实现长久赢利,实现真正的“现金流”。这种“流水”战略现在被SaaS(Software-as-a-service)采用,将软件作为服务来卖,而非一次性出售。

微软除了操作系统,还自己开发应用,比如office套件等。在这些应用的开发中,也有一个战略,那就是“默契”战略,在这些应用中,相互间的配合非常默契,比如在word、powerpoint、excel等文档中的相互嵌入、引用,使用其中的一个就给使用其他的带来了方便,充分发挥集团军作战优势。同时这些应用也和其Windows形成了互补关系,相互促进。

其实无论“互补”战略还是“默契”战略,其底层都有一个共同的机制在发挥作用,那就是“粘性”,相互粘连,使用户“上瘾”脱离不开。在很多互联网应用中这个特性更是表现明显,比如IM、邮箱、论坛、电子商务网站等等,你的朋友都用QQ,你也得用QQ,这样才能更好沟通,于是QQ通过你的朋友将你粘住。一般在用一个邮箱地址后,很难停用,因为别人会用这个和你联系,所以你也被粘住。对于有粘性的应用,在开始是迅速积累一定的用户量是很重要的,这会形成一个“引爆点”,使业务迅速扩展,并且抢占一个易守难功的制高点,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企业需要“烧钱”的根本原因和理由。有了用户就有了一切,钱早晚会大赚的。淘宝以此将ebay赶出了中国。

Google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Google诞生了。Google凭借着首创的PageRank算法将搜索引擎带入新时代,吸引了大量用户。用户之所以用Google搜索引擎,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互联网积累了海量的信息,只有搜索引擎才能替用户寻找到需要的信息,因此人们需要好的搜索引擎,Google出现了,将用户和信息联系了起来。Google靠着“免费”的海量信息吸引了海量用户,再凭借海量用户向广告商收费,所要做的只是悄无声息地将商家信息递送给用户。

Google发了,发于找到了大量的用户,并以“竞价排名”广告模式将“眼球”变成了“经济”。

Google的成功在于搜索引擎技术领先,如果出现另一家技术做的更好的搜索引擎公司怎么办呢?很惨!因为搜索引擎应用几乎没有粘性,用户很容易就能转用其他更好的搜索引擎。Google会等死吗?

当然不会!Google早已经从纯粹的搜索引擎升级到了应用平台,提供Gmail、GTalk、Notebook、Orkut等大量的粘连度很高的应用。用户以账户登录后可以享用这些应用,并且用搜索引擎串联起来,搜索到的信息可以立即被这些应用使用,提供用户对信息搜索、处理、收藏、共享等一站式服务,和微软的“默契”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此,Google开始构建全方位的用户信息服务,换个角度看就是全方位搜集用户信息。

仅依靠Google自身,能提供的应用服务毕竟有限,于是iGoogle出现了,提供用户一个应用主页,其上可以集成其他应用提供商提供的应用,比如在上面可以看天气、收邮件、用MSN聊天、查字典等等,这些应用全是其他提供商提供的,iGoogle提供了一个集成页面,可以自由组合这些应用,作为用户的主页。这做法看起来很眼熟?嗯,正是微软的办法,将别人的应用运行于自己的平台,形成“互补”关系。

做到这些,对用户的粘连已经很强了。但Google没有满足,或者说是对Facebook等社会化网络应用兴起的反击,Google推出了OpenSocial API。Facebook以其类似iGoogle的应用平台和社会化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应用开发者,迅速兴起,其他一些类似的公司也以类似的业务兴起,大家各自吸引了一批用户,以其粘住的用户量论英雄。iGoogle没有抢占到制高点,怎么办?

改变游戏规则啊,这是Google的拿手好戏。如果按照微软等传统软件公司制定的向终端用户收费的游戏规则,哪有Google的辉煌?规则只是人为规定的,对自己不利的游戏规则,或者不参见,或者改变之,于是Google等互联网公司立了新规则,向“第三方”(广告商)收费。他们成功了,微软现在向他们学习,开始按照他们的新规则加入他们的游戏。

这次Google怎么改规则呢?很简单。你不是粘住很多用户吗?我一人干 不过你,我找盟友,于是推出了OpenSocial API,各网站统一API,使开发者开发的应用可以运行于各网站。

这招好像也很眼熟。可不是嘛,Java当初的口号就是“Write once - run anywhere”,吸引了大量拥护者,最终成为主导型编程语言之一,抢占了微软VC、VB的风头。如今Google的Open Social对应用开发者来说,也有同样的诱惑,Facebook面临和微软一样的挑战,以一敌众。而对Google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开发者将开发更多的应用可以运行于Google自己或联盟的平台上,将更多的用户吸引过来,这当然是搅局者的目标。当然,Facebook也可以加入这个联盟,打入内部,学习俄罗斯试图加入北约组织以化解被包围的战术,不过这招风险蛮大的,说不定哪天Google就会扩展OpenSocial API,使其支持各网站的用户数据在网站间共享,这样以前辛辛苦苦积累的用户就算被共产了。

从搜索引擎到各应用服务,到iGoogle,再到OpenSocial,稍加分析即可看出Google的野心。利用搜索引擎可以得出用户的关注点,推送广告;利用各应用服务收集的用户数据及使用习惯,可以分析出用户的偏好,使广告的投送精准度更高;利用iGoogle试图将自己打造成用户上网的门户,同时全方位分析用户的偏好,OpenSocial是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个目标。总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广告也!

当然,如果Google达成理想后,其前途绝不限于背后的广告,试想以后我们更多的应用在线化后,并且通过OpenSocial API或扩展接口Google收集了所有这些数据,那么我们的心思Google可以一清二楚,除了在搜索结果和投放广告上更准确之外,完全可以开发其他针对终端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如日程安排、自动信息搜集、票务预订等,这些应用无需用户操作,完全由应用根据用户历史数据自动完成,到时候你秘书这个职业估计就不存在了,都由更善解人意的电子秘书所代替。很有吸引力吧?前提是Google一直坚守“永不为恶”的诺言。

Google交恶Microsoft

从上面看,Google和Microsoft好像进水不犯河水,一个忙着卖广告一个忙着卖软件,互不侵犯,和和气气就好了。但现实的逻辑没有这么简单,公司存在的一个目标就是赚钱,既然Google在广告上赚了这么多钱,Microsoft怎能不动心呢?

况且Google为了吸引终端用户,把各种应用都免费提供,这不是踢Microsoft的馆子吗?用户都用Google提供的免费在线Word、PowerPoint等,Microsoft的Office套件卖给谁?单靠Windows操作系统吃饭?这也不保险了,已经有人在推基于浏览器的在线操作系统,这不是要Microsoft的命嘛!

坏事就坏事在浏览器上了,虽然当初灭了Netscape,可最终只是用自己的浏览器杀了网景的而已,浏览器生存了下来,并且迅速流行起来,基于其上的应用也开始爆发,以Google为首的“在线派”试图将所有软件都移植到浏览器上运行,甚至操作系统本身。另外,为了增加用户体验,Google提供了能使在线应用数据本地化的Google Gears浏览器扩展,使在线应用程序在线下也可以使用,明显的挑衅。就像开放的Windows API成了Apple的噩梦一样,统一的、开放的浏览器应用开发语言也成了Microsoft的噩梦。这是Microsoft始料未及的,当初辛辛苦苦靠着Windows API捕获的用户眼看着就要跟着Google越狱了,能不拼命吗。

既然你挖我的墙角,我也就不客气了,于是Microsoft开始以Google的游戏规则加入在线应用的竞争中,搜索、在线广告等等集体出战。

前几天,战火又烧到了手机操作系统,Google宣布开发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又是免费、开源、统一,够Microsoft受的了,靠着操作系统统治手机应用赚大钱的梦想又要被Google给打破了。当然Google的想法还是很简单,刺激手机应用开发,在手机上更方便投广告,手机操作系统等软件只是互补品,如此而已,反正不靠卖软件挣钱,才不管这样做挖了多少人墙角呢。

M&G的战争全面爆发了。和以往历史上的历次战争不同,以往流血损失的总是劳苦大众,而现劳苦大众却能从中获益。因此,让战争来的更猛烈些吧!!!

2007-11-10

自省

对最近的某些事情自我反省一下:

  1. 和人讨论问题不能心平气和,有激烈争吵,让人误解为发怒。这样不好,很容易进入非理性状态,不利于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理解认同,而可能是被迫,这不是真正的一致,会有后患。应该心平气和,摆道理讲事实,充分讨论。多提问,多讨论,少争吵。
  2. “粗暴地干涉了别人工作”。应遵守“谁的任务,谁决策”原则。不能干扰别人工作。相信别人能做的更好,至少能做成,只要无关大的框架性问题,没有必要坚持按照我认为正确的方法做,况且我认为正确的也有错的。还是多提问,多引导而非指令。
  3. 欲速不达。不管时间多紧,该做充分的还是应该做充分,磨刀不误砍柴功。尤其是前期的工作。上周为了尽快开始让大家写代码,设计讨论没有充分,今天花了一天时间加班讨论,如果这个在上周做,会节省时间,进度会更好。即使时间压力很大也不能违反一些原则,否则会更惨。因此,该在前期搞清楚的事情没有搞清楚,绝不放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天默念三遍!

2007-11-08

宽容

“宽容别人的优点,是的,优点。”

2007-11-03

娱乐至死三角地

这两天的各网站热点新闻是北大三角地的拆除,由于这个三角地的特殊时代特殊用途,如今落个被拆除的下场,大家不禁怀疑这个也许并不特别的“拆迁改造”背后的真正原因,当然是负面的猜测占绝大多数。这也不能怨广大以小人之心度之的群众,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让人遇事习惯往坏处想。

其实我倒是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纯粹的拆迁改造,因为原有意义上的三角地已经死了很久了,没有必要现在再来个鞭尸。之所以说三角地已经死掉了,是因为近些年来三角地已经被和平演变为“考研信息”、“找床位”、“英语四六级”等信息的广告墙。实体虽在,精神已亡。所以根本犯不上因为以前的历史问题现在算账。

况且那帮人也不是傻瓜,肯定知道大禹治水靠的是疏而不是堵,如果真正还活着,哪能一拆就能了之的?不能拆,还能怎么办?当然有办法了,欲擒故纵。号召大家往上面贴各种广告,原来的看客慢慢就失望不看了,原来的贴客也就耻于并没动力往上贴了,于是三角地也就这样自然死亡了。

这个过程甚至不用人为去做,自然就会发生。就像以前看到的一篇关于社会化软件设计的文章中提到的,一个面向大众的能自由发表观点的论坛往往不是因为监管而死掉,其死因往往是由于没有监管。一般论坛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有开创者的特殊目的,有特殊的讨论方向,于是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都在这发表观点及讨论,于是越来越火,慢慢地那些对这些主题不感兴趣的人也由于其超人气蜂拥而至,并开始发布一些无关的话题,由于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些无关话题越来越多,慢慢地淹没了本论坛的主题,于是那些元老们开始失望,慢慢离去,直到整个论坛被一群无关的人霸占,他们在上面尽情娱乐、八卦,至此可以宣布那个论坛已经死去,溺水而死,凶手为娱乐的大众。

正如《娱乐至死》中所说的那样,世界没有因为专制禁书而使人丧失独立思考,恰恰是在自由民主、极尽娱乐刺激中不愿读书放弃思想,真正的娱乐至死,而不是鞭笞至死。按照这个思路,消灭危险思想其实很简单,并且现实社会也正在实践着,那就是一切娱乐化。可以唱歌选秀、跳舞选秀、主持人选秀、红楼选秀、××选秀,为什么就不能来个“民主选秀”、“自由选秀”,从全国海选,甚至全世界华人范围海选,场内外短信投票、PK,一切按照最娱乐化方式办。如此一方面大赚一笔,另一方面又让这些危险分子的得意武器娱乐化、庸俗化,使群众对其娱乐视之,自然就哑火了。更重要的是将群众吸引到娱乐中去后,谁会和他们一起兴风作浪呢,所谓釜底抽薪也。

只可惜,由于娱乐草根们博客太多,本篇注定会一直被淹没,因此本妙计只能呆在锦囊里了。无缘投入实用,也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每年浪费那么多税收来屏蔽各种国外不良网站,比如blogspot等,也害得俺一直看着Google上查出的wiki、blogspot等上面的技术文章标题而不能阅读,更郁闷的是Google上的cache网页功能也被“主动”屏蔽,恨得牙痒!如果用俺的妙计,何必用这么笨的土方法呢,如果群众爱上网看帖子看博客,就让国安的同志们不停往这些网站灌水、八卦就行了,或者大力发展娱乐业,社会自然就和谐了。如果个别群众在娱乐到死时恍然大悟,也只能叹息“你这该死的温柔!”,而“他人亦已歌”矣。

不过三角地拆除了还是有点可惜的,毕竟那可以贴小广告,以后如果换成电子公告牌,小广告贴到哪呢?贴到教学楼或宿舍的墙上?太不成体统,还是得在某个地方树立一个能让同学们贴广告的地方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