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6

工具与方法论

一直有疑问,为啥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搞出枪炮呢?小时候听评书《明英烈》讲朱元璋赶走蒙古人时就提到过用大炮打仗,怎么反而到后来又用回了刀枪棍棒?在长城和山海关玩时更是见识了明朝抗击后金时用的铁炮,并且知道了袁崇焕用大炮击伤了努尔哈赤,导致其死亡,疑问又出来了,用大炮的明军怎么被引弓射箭的清兵击溃?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答案就是该亡的明朝处死了袁崇焕。可是尝过大炮威力的满族入关后为什么不吸取教训,继续长矛弓箭,最终被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当时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答案是满族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其本质还是野蛮落后的,由其统治只能导致科技方面的后退,由应用大炮后退到刀枪剑戟。而野蛮民族打败先进文明这点不奇怪,中外古今历史多次发生,甚至成为一个定律,野蛮破坏总是威力大于谨慎防守。

今天看了北京台《前清秘史》,提到了一些史料和观点,解答了部分问题。

大炮是明朝正德年间由国外传进来的,一开始的弗朗机大炮,后来又有红夷大炮,天启皇帝还从葡萄牙人手中买了一批红夷大炮,封为×××将军,部署在对后金防线上,后来由袁崇焕用来抗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大炮虽然在明朝灭亡前一百年就引入了明朝,但能认识到其价值及会使用它的人却少之又少。提到了四个人:戚继光、徐光启、孙**、袁崇焕。

戚继光在抗倭和抗蒙古实战中研究得出了火枪火炮战法,在镇守蓟门十几年中,打得蒙古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绕道去辽东。而最终却受张居正器重而在张居正死后受牵连,默默死于广东。

徐光启和其学生孙**潜心研究枪炮制作,想建立一支使用火器的新型军队,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却受到了政治上的种种斗争甚至于政敌在制造实验的枪炮上做手脚,使枪炮屡次炸膛,使推广工作受阻。

袁崇焕则在宁远、锦州等对后金最前线充分利用坚城大炮的威力,重击后金。但同样,袁崇焕也斗不过黑暗的政治,最终被自己的皇帝凌迟处死。

从以上人物及其遭遇可以得出什么?他们都知道火器的用途,并且希望或者已经很好利用了火器重击敌人,可是最终却在政治斗争中倒下,没有能将中国从冷兵器时代带入到火器时代。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是什么?是武器吗?当然不是,历史不是没有给中国机会,而却由于自身的制度问题而错过机会。最终重要的还是那唯一的因素:制度。再多的机会、再多的努力最终也会一次次地被坏的制度毁掉。

火器没有能被广泛接受还有一个原因,鸡和蛋的问题。没有证明其有用之前,没有引起关注,没有大规模装备,只是一种辅助武器,战法还是冷兵器战法,又由于当时枪炮装填火药的速度及威力限制,在战争中作用有限,得不到关注,走不出鸡和蛋的悖论。因此,可以说火器在当时的明朝远没有达到发展的临界点。而懂得它的人又被政治陷害,最终没能形成燎原之火。

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枪炮作为划时代武器,在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强大,没有配套的战法理论支持,发挥不了其潜力,致使没有远见的人错过了历史机遇。做事后诸葛亮很容易,但在新技术革命前夜能预测到新技术的远大前途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新生的新技术往往看起来并不强大,尤其其混杂于一堆新奇事物之中时更是如此。从婴儿房里抱出一个婴儿谁能认定其就是未来的米国总桶?

武器重要,指导武器使用的战争理论更重要。冷兵器有冷兵器的战法,火器有火器的战法,只有在武器和战争理论、战法相配套时才能发挥其最大威力。工具很重要,同样地,使用工具的方法论也很重要,只有方法论和工具配套使用才最有效率。从工具可以发展出方法论,从方法论也可以创造出工具。从现在看好像后者的例子更多。

2008-02-24

勿断章取义

今天听课的内容有两点比较有意思。

首先,货币的一个作用是价值储藏功能,老师用的例子是在没有货币的时候,在不能完成交换的原始阶段,年轻人由于体力优势能获得较多的食物,除了填饱肚子还有剩余,但由于食物不能长久储存,只能勉强吃掉或送人。等到年老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济,不能捕获到足够的食物,只能面临挨饿甚至饿死的困境,因为由于时间的问题,年轻时的多余食物不能储藏到年老时食用。

这里可能举老虎之类的动物更合适一点,它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创造和使用货币,他们也没发展出基本的道德、社会约束,保障群体的公平与正义。当然,老师的意思可能是假设原始人还处于老虎同一水平之上,这两点也都不具备。随着人类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点具备后,即使第一点不具备,人类在使用货币前,也还是可以进行价值储藏的。比如在社会道德保障下,养儿育女就是基本的价值储藏方式,年轻时剩余食物用于养活孩子,等年老的时候孩子长大了,他们会有食物剩余,分出一部分供养父母,他们也会养育自己的子女,以使这个储藏机制延续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随着社会更加进步,时至今日,价值储藏机制当然也更多,在养老方面除养育子女、存储货币之外,还有很多投资养老的途径,比如最基本的四险之一:养老保险,这是统一的社会保险,除此之外个人也要考虑给自己的晚年做长久打算,在年轻时进行必要的投资,以使晚年无忧。这在文斌上次在公司里做的职业规划讲座中有提醒,很好的提示。

使用货币做价值储藏也很有创意,将价值的载体从易腐坏的食物本身转换为不易变质的货币,有才!这就是智慧的力量,野兽和我们的祖先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啊。在人类的进步史上,这种载体转变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语言作为智慧的载体,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等等,在能量方面,人类的作为更是精彩,比如由煤发电,由电烧水,将以前只能由煤烧水的限制打破,使物理的运煤过程变成电流传输过程,类似的有信息的书本或人体传输变为互联网传输。所有的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将价值和载体分离,用更有效的载体承载价值。

另一个内容是格雷欣定律,大意是在强制无差别收取所有货币(金币等等值货币)环境,无论这些货币是否被人刮去一些导致不足两时,人们倾向于首先使用不足两的货币,而将足两的货币藏起来不用,久而久之市场上只有不足两的货币流通,即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定律很容易理解。

但老师又举了一个名经济学家,蒙代尔,他就不承认有这个定律,他认为人们不会接受不足两的货币,即劣币会被拒绝,劣币驱逐良币当然也就不会发生。看起来也有道理,为什么会有矛盾?老师点出,蒙代尔其实避开了格雷欣的前提,在强制情况下。接着又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大家反对或支持格雷欣定律时都忽视了这个前提,导致非难不到点子上或支持的不是同一模型下的事,比如“坏人驱逐好人定律”等。

当然“××驱逐××”这个句式的定律有很多,比如经济学中著名的二手车市场上“坏车驱逐好车”等。这些定律的背后也有一个共同的动力模式,那就是正反馈模式,也就是非稳定均衡模式。其他领域也有很多例子,甚至在软件开发项目中也可见到“坏代码驱逐好代码定律”、“菜鸟驱逐高手”……

2008-02-16

国泰民安

春节从家回来已经上了几天班,但人的感觉却依然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回味悠久,一年中就靠着这个特定的时刻来修养调整了。人的确是智慧的动物,在自然界的寒暑交替中找一个固定点,将一个并非特殊的时间特殊化,籍此对抗单调、毫无希望、无休止的日出日落。

当然,这个修养调整主要是精神上的,在身体上却是相反,像候鸟一般却又短暂的多的长途迁徙是很消耗体力的一件事,总共就那几天,却又在路上耽搁两三天,从体力上看绝对是透支的。尤其是在中国特色春运情况下,搞到一张车票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肯定是干不过票贩子的,更不能指望其背后的利益集团靠自律来整顿市场,只能认宰,再贵也得回家,对抗不了只能投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

回家累是一个方面,精神上的休息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因素,一个精神上的慰藉。可以连续几天一点不想工作学习的事,聊聊天,晒晒太阳,晚上自然睡早上自然醒,这才叫放假休息。虽然由于雪灾的原因,在回去前颇犹豫了一番,回去的路上却是一帆风顺,转的几次车都很紧凑,没有耽搁,不到中午就到家了,从来没有这么顺利过。

家里人也都很好,身体都很健康,精神状态也很好。虽然去年猪肉等都涨了很多,大家饭桌上却也未见萧条。谈不上富有,却也还过得去,也算可以了。总得来说大家还是认可这是一个太平盛世,年三十那天吃年夜饭的时候爷爷还问我这个太平年可以保持多久,是否还能保持二十年,我没有思考,回答了一个五十年。爷爷今年85岁,身体很硬朗,走路比年轻人还快,照家人的说法就是连走带跳,很有精神,对生活很乐观,总说时代越来越好,新鲜玩意儿越来越多,很想一直看下去到底还能出啥新玩意儿。的确,从历史纵向看来,当今毫无疑问是一个太平盛世,翻翻史书就可以看到,历来战乱年代多而和平年代少,生逢盛世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当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今年回家的感觉不错,感觉比往年要好一点。其实仔细想想和往年也没有太大的不同,一切也没有太大变化。细想来,其实也就是这个没有大变化最值得高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还在,没有变,这本身就值得高兴。希望一直这样过下去,多长时间?五十年,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