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0

举国哀悼

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而哀悼,也为幸运活下来的人们祈福。

在这一周中,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房屋倒塌、救援被埋者的报道,然而于这些报道中又以学生被埋为多。为何?

教学楼倒塌了,如此的普遍。为什么政府大楼没有普遍倒塌?为何附近的民宅没有普遍倒塌?

显然是教学楼的建筑质量差。为何?

原因可能很多,可能有很多黑幕,目前还处于救灾的紧急阶段,彻查原因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希望相关部门能记上一笔,秋后算账。不为别的,只为防止再一次的举国哀伤。

也许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学校教学楼的建设属于公共建筑,层层拨款,层层剥削,到最后一级所剩经费已不多,又公开招标,各投标单位大打价格战或“暗”战,导致最终利润空间过小,于是昧着良心做起豆腐渣工程。而这些豆腐渣却在地震中变成了致命废墟,埋葬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及其对未来美好希望。

罪魁祸首是什么?是表面的利益冲突,甲方和乙方的利益冲突:花最少的钱做最大的事vs做最少的事挣尽可能多的钱。甲方为了制衡乙方,就找多个乙方先斗起来,乐得个渔翁得利;而乙方为了获胜则先用各种手段干掉竞争对手,甚至做出不惜赔本赚吆喝的姿态,待只剩下自己时再和甲方“斗勇斗智”,包括偷工减料。

如果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只停留在这零和博弈中,这样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后果也是逻辑上必然发生的。

如何解决?放弃零和博弈?也许多次博弈是一个办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互信,使双方着眼于长期利益是一个办法。

理论上可以,但做到这点很难,更甭说在一个潜规则横行的系统里实现了。

在我们和运营商的合作中也是如此的尴尬,一方面拼杀来的项目是如此的钱少,没有可能大量人力投入,另一方面是客户对功能的过多(相对于价格)期望。甲乙双方冲突无处不在。难!

2008-05-10

战时生产委员会

原来美国在二战时实行的也是中央计划体制,专门成立战时生产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经济生产的统筹规划,将各产业的生产能力集中起来,大力生产战争物资,为二战胜利作出很多贡献,以至于斯大林举杯为“美国生产力”干杯。

真是“非常时期,非常做法”,中央计划体制在消费者时代效率低下,而到了战争时期就效率高。可能因为消费者没有明确需求,可能的产品无法预测,而战争只有一个具体目标:杀人,需要的东西也就那几样而已。因此,也就是“多个”生产委员会和“一个”生产委员会的区别。

2008-05-08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断断续续花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把《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最后一章啃掉,其实难点就在那个描述多人囚徒困境的均衡分析图,样子太像普通的函数坐标图,而恰恰其意义又是特殊定义的,因此一开始很不习惯,怎么也看不明白。最后还是使出了以前读中小学时遇到难题时的杀手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定义,再对着图反复想像,手指比划两下,回头再看,如此反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算是搞懂了,再读后面就势如破竹了。用这种图示来解释外部性真是很巧妙,不光解释了多人囚徒困境,把那两条线相对位置移动,斜率改变,直线弯曲等之后,可以表现不同的涵义,并且都有现实情景对应,这点也正是数学的魅力之处,图虽不言,含义已见。

正如书名所示,整本书用来解释个体的微观行为或动机如何影响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两个阵营:微观和宏观,各成体系,他们之间如何关联呢?本想从此书找到答案,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这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不过,总得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书中对很多现象做了解释,这些现象都是个体微观动机对宏观行为影响的实例。之所以用一本书来写这个主题,不用读都能猜到宏观行为肯定不是微观动机的简单叠加。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书中最主要的入手点就是个体的行为会互相影响,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或选择不是独立的,每个人都会先看或预测其他人的行为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应不同情况,其影响的方向是不同的,但总是有影响的,比如在拥堵的北京决定开不开车上街,人们的选择方向是做“少数派”,而当决定买什么日用商品时,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大品牌,做“多数派”,诸如此类。

对于个人来说,其自然的行为总是按照自己的偏好,即所有当前可选项中在目前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而当大家都这样选择时,整体利益却无法达到最大化,相反,如果大家都放弃自己的保守偏好,则可能都获益,然而在没有信任和联盟的情况下,这种一致选择是无法达成的,这也就是囚徒困境。可见组织协调的用途,这或许也是政府存在的意义。

个体行为的相互影响也会对宏观行为进行加速或恶化(正反馈),这正解释了Refactoring动力之一的“破窗理论”,当一个群体行为达到一个“临界值”之后会迅速“恶化”。所以,如果能事先分析出这个趋势就可以采取行动控制这一过程,如果有利就使其尽快达到临界值,如果有害就防止其进入临界值。如此则可随心所欲。

当然,目前最大的实例就是股市的涨和跌了,尤其是中国股市,由投资者的信心支撑着,因此个体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大家都认为能涨,于是它就涨了,先相信这个的赚了大钱。当大家都认为要跌的时候,也会真的跌下去,后进入的会赔大钱。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因此干炒股这件事得有颗坚强的心脏。

说这是一本经济学的书是没有错的,因为作者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作者。如果说这不算纯经济学类的书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很多内容在其他书中也经常出现,尤其是在系统论和博弈论中,有很多重叠,不过在这本书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互交叉印证,也挺好。

2008-05-02

再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做决策需要思考,但不要犹豫不决。再,两次,向前展望,倒后推理?三思就是犹豫不决了,相当于多绕了个圈:我认为他会认为我会认为......

博弈论的一些策略可以破解这个预测循环。重读《策略思维》,主要内容做了个MindMap:

策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