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花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把《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最后一章啃掉,其实难点就在那个描述多人囚徒困境的均衡分析图,样子太像普通的函数坐标图,而恰恰其意义又是特殊定义的,因此一开始很不习惯,怎么也看不明白。最后还是使出了以前读中小学时遇到难题时的杀手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定义,再对着图反复想像,手指比划两下,回头再看,如此反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算是搞懂了,再读后面就势如破竹了。用这种图示来解释外部性真是很巧妙,不光解释了多人囚徒困境,把那两条线相对位置移动,斜率改变,直线弯曲等之后,可以表现不同的涵义,并且都有现实情景对应,这点也正是数学的魅力之处,图虽不言,含义已见。
正如书名所示,整本书用来解释个体的微观行为或动机如何影响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两个阵营:微观和宏观,各成体系,他们之间如何关联呢?本想从此书找到答案,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这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不过,总得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书中对很多现象做了解释,这些现象都是个体微观动机对宏观行为影响的实例。之所以用一本书来写这个主题,不用读都能猜到宏观行为肯定不是微观动机的简单叠加。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书中最主要的入手点就是个体的行为会互相影响,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或选择不是独立的,每个人都会先看或预测其他人的行为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应不同情况,其影响的方向是不同的,但总是有影响的,比如在拥堵的北京决定开不开车上街,人们的选择方向是做“少数派”,而当决定买什么日用商品时,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大品牌,做“多数派”,诸如此类。
对于个人来说,其自然的行为总是按照自己的偏好,即所有当前可选项中在目前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而当大家都这样选择时,整体利益却无法达到最大化,相反,如果大家都放弃自己的保守偏好,则可能都获益,然而在没有信任和联盟的情况下,这种一致选择是无法达成的,这也就是囚徒困境。可见组织协调的用途,这或许也是政府存在的意义。
个体行为的相互影响也会对宏观行为进行加速或恶化(正反馈),这正解释了Refactoring动力之一的“破窗理论”,当一个群体行为达到一个“临界值”之后会迅速“恶化”。所以,如果能事先分析出这个趋势就可以采取行动控制这一过程,如果有利就使其尽快达到临界值,如果有害就防止其进入临界值。如此则可随心所欲。
当然,目前最大的实例就是股市的涨和跌了,尤其是中国股市,由投资者的信心支撑着,因此个体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大家都认为能涨,于是它就涨了,先相信这个的赚了大钱。当大家都认为要跌的时候,也会真的跌下去,后进入的会赔大钱。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因此干炒股这件事得有颗坚强的心脏。
说这是一本经济学的书是没有错的,因为作者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作者。如果说这不算纯经济学类的书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很多内容在其他书中也经常出现,尤其是在系统论和博弈论中,有很多重叠,不过在这本书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互交叉印证,也挺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