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31

迈出第一步!

系统上线了。
第一个业务割接成功,运行正常。
虽然还不完美,但总是要上线的。没有也不可能完美的东西,继续完善吧......

2006-10-26

一个男人和三头驴

昨天晚上(凌晨)回去的路上,一同事说:一个男人领着三头驴。
四人汇心大笑~~~~~

鄙驴荣任驴长 :)

2006-10-21

潜规则

曾几何时,潜规则这个词流传开来,于是乎很多陋习都有了一个看似冠冕堂皇的说法:潜规则。官场上卖官鬻爵是潜规则,生意上吃喝玩乐是潜规则,借过节送礼是潜规则,单位上晋升按资排辈是潜规则................................

所有不能在阳光下光明正大地运作的规则都用潜规则称之。和潜规则向对应的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我想称之为明规则。我们从来不缺乏明规则,正式场合大家口口声声的也是明规则,而低下盛行的却是潜规则。为什么?! 我们是不正直的民族?I don't know. 怎么解决? I don't know.

行贿受贿大家人人喊打,可是依然在潜规则地运行着。轮到自己又如何呢?打破之?相信有人能做到。有几人?I don't know.

集体受贿的时候,有几人能不被潜规则地拖下水?I don't know.

谁知道,请告诉我。

2006-10-17

演讲技巧需要改进

今天给用户做培训的时候,有人用MP3做了录音,我也拷贝了一份。回来后自己听了一段,发现和自己的感觉有很大不同。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有以下不足:
1)用了太多“这样说”、“就是说”、“然后”......等词语,给人感觉不是很连贯。以前听别人做演讲或讲课的时候会取笑人家用很多的口头语、重复语,今天才知道自己也一样 :(
2)有些话只说了一半,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跳到另一个方面去了;也有些话说了很多遍,啰里啰唆。
3)感染力不够,感觉激情不够,语调变化太小。使听者犯困,亲眼看见有人睡着了 :(

以后好好改进。

2006-10-16

根本问题

有人说好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即能提出正确、关键的问题,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好的问题让被提问人往正确的思路思考回答,而有误导性的问题则会使被提问人误入歧途,回答的东西离问者想问的东西十万八千里。

往往提问者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排除自认为不可能的答案或可能性,进入到更加具体的问题,以便能更快得到答案。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有效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提问者会误把可能的情况排除出去了,产生无效的问题,离原始问题越来越远。

今天就有一例:早上去site发现无论如何试上不了外网了,于是断定或者上面改网络配置了,或者网线坏了,因为我们是通过引一根网线到上层管理中心路由器连接到外网的。于是上去换了网口,不行,又问管理中心的人是否改网络配置了,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于是便认为是网线坏了。下午又有人试图重新试一下,上去换了网口还是不能连上网,于是又去问人家是否改了网络配置,得到的答案还是没有,于是更加认定是网线坏了。为了确认是网线坏了,拿了一根确认是好的网线,抱着笔记本上楼去直接连到路由器上试试,结果还是连不上,正觉得奇怪的时候,那个两次回答我们没有改网络配置的人说了一句:“我们也是从早上开始就上不了网......”听此言差点晕倒,从早上就开始折腾分析,反复询问,根据得到的回答推论出是网线的问题,并且抱怨人家网线做的差没用几天就坏.......被这一句话推倒。

我们分析来分析去,自认为只要问一个问题就能判定原因,哪知被这个问题引到了牛角尖,忘记了路由器上面还得连到其他网上去,整个路由器也可能就连不上网。其实,拿最原始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上不了网?”去问,别人肯定很快就会说出那句话,而我们却拿另一个自认为更精确而却并不是真正问题的问题去问,结果自然得到了不是答案的答案。

看来,在问问题前,自己捉摸的太多并不总是最有效的。尤其看似简单的问题,会有思维定势,往往得不到创新的答案,需要从最原始的根本问题开始问起,进行头脑风暴。

2006-10-14

执行力

今天去和客户谈事,最后要找他们的一个人执行,这位领导就带着我到他们组其中一人座位面前问能不能做这事,这人回答有事。又到另一个座位问另一人,又有事,问了三四个人都是有事,直到最后一个人才答应做这事。当时顿感悲哀,不为别的,只为这个领导。此人乃老电信技术四大金刚之一,技术上有相当功底,很多想法也颇为新颖。掌握几国语言,据说汉语在其中算是最差。一起吃过饭,聊天,发现其文史功底也不差,可以说相当有才华。只可惜过于耿直,在人事上不太擅长,在这种企业里不太合适,于是仕途上不顺。颇感惋惜,有虎落平原之感。

就这件事来说,不算大事,但说明了一些问题,也颇有教育意义。
1. 如果手下员工的确忙。那说明其事先没有考虑过谁忙谁不忙,谁应该做,谁适合做。在分派任务的时候这些因素是要事先考虑的。或者其根本不知道低下人整天在做什么,这应该是做领导的失误。
2. 如果手下员工不忙,而仅仅是推托不想去做。除了说明其没有事先考虑上诉因素外,还说明了其对下执行力不够,平时没有培养到足够的威信,于是有事分派不下去。

前段时间非常流行执行力的书,没有看过。也不知道这地方用执行力这个词是否合适,但没有更合适的词了,暂且这么用吧,如果用错了就算通假词:)

关于执行力我认为:第一步是对要执行任务的分析,搞清楚要执行什么;第二步是分析执行时需要的资源;第三步是执行的时间期限;第四步是执行的反馈与检查。听起来都是废话,真正做的时候好像不太容易,否则就没有那么多扯皮的事了。今天这事在第两步就出问题了,没有分析出做这件事谁最适合,导致一个个问,一次次被拒绝。这也是损伤威信的事,尤其在所有人面前,有人会想:***拒得我就拒不得?于是便拒了。如此,非集体讨论分派任务的情况下何不把人叫到办公室去分派?

威信没有建立起来,我想这和第四步有关。每一次执行结果及对其的反馈,都会对下一次执行造成影响。比如做一件事情成功了,会对下一次做类似的事情增加信心,对责任人的奖励会激励所有人;做一件事失败了,对经验的总结会对为下一件事做“前车之鉴”,对责任人的惩罚会对其他人形成警告。还是那个蹂躏定律:先蹂躏一番,以后就老实了。

威信的建立不是很简单的事,每个人性格不同,有人用怀柔之法(胡萝卜),有人用强硬态度(大棒),还有人采取中庸之道(胡萝卜加大棒)。
用胡萝卜的就是通过经常的奖励来激励他人,或者给大家描绘一个美妙的愿景,鼓动大家朝那个方向奔跑,曹操的望梅止渴就是这个方法。在这个共同方向下,大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与民主。
大棒就是经常用惩罚或命令的方式,常见于军队式的管理,令下必行,不管命令正确与否都要执行。否则惩罚。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例。大棒听起来挺吓人,抡出去必然使对方受伤。但是很多情况下,作为中国人,和和气气惯了,真正能毫不犹豫抡大棒的人有几个呢?
胡萝卜加大棒就是两种方式的灵活使用。说着简单做时难。

作为管理的一个环节,执行是不可或缺的。缺乏执行力的管理必然失败,导致管理者的痛苦。

路漫漫其修远兮.............

2006-10-11

你感觉幸福吗?

前几天有个纪录片介绍德国一个社会调查机构从二战结束开始调查有幸福感的人群比例,一直到现在,结果发现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一开始觉得奇怪,想想也很正常。小时候家里除了过年很少吃肉,所以每次吃肉都感到满足与幸福,家里也不是很穷,因此隔段时间就能吃上一顿,所以就经常有幸福感。而现在只要想吃,每天都可以吃到肉(不要鄙视我:)),但是却没有那种盼望吃肉的欲望了,反而会因为担心腰上的游泳圈而控制自己口腹之快,完全没有了那种因物质生活贫乏而产生的幸福感。

和很多人聊天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小时候都玩得很快乐,很幸福,小时候吃的东西也很好吃,现在吃同样的东西总是没有同样的感觉,也许东西还没有变,但是感觉变了,因此留下很多遗憾。也许小孩子容易满足,也许是其他的原因。初中的时候,春天下午放学后经常拿着网,到附近的河里去捞河虾,那段时间特别专注,几乎成了每天的工作,每次都能捞不少的河虾,晚上家里就吃河虾鸡蛋汤,感觉好极了,甚至骄傲地可怜城里人“他们能吃到这些新鲜的河虾吗?”,颇有“日喝河虾汤一碗,不辞长住小河湾”之感。今日也成了当初被自己可怜的人,真的少了这份幸福感。每次看到超市卖的虾皮,只能回忆自己下河拖网捞虾的快感。

因此,幸福是一种感觉,不能说和物质生活无关,但至少不和物质生活成正比。幸福感是主观的,不能由外在的可量化的东西来度量。比如不能通过在身上装置一个仪器来测量,也不能以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来测量,而只能通过问“你感觉幸福吗?什么时候感觉幸福?.......”等问题来调查。

对于“你感觉幸福吗?”这个问题,问不同的人当然答案不同。即使问各种外在条件相当的人,得到的答案也可能不同,因为人的内在欲望是不同的,也就是感觉幸福的阀值每个人是不同的。阀值低的自然就容易感到幸福,知足常乐嘛。
上个月刚来长春出差的时候,前一个星期呆在机房里工作,每天坐在地上,笔记本架在弓起的腿上,或前面放一个纸箱,把笔记本放在上面,然后盘腿而坐,一天下来腰酸腿麻,差点去买哈腰六厂的盖中盖。一周后,终于临时办公室弄好了,搬到里面工作,有桌子、椅子,虽然和在北京的办公室相比天壤之别,但和机房相比又是天壤之别,以致一个兄弟幸福地晚上不想走了。而后来出差的同事一开始总会抱怨办公环境的恶劣,而我们这些老同志就会语重心长地对这些新兵痛陈革命家史,描述那一周的艰苦岁月。同样的办公环境,老同志会感到幸福,而新兵会觉得不满,这就是内在欲望的不同。前一周的痛苦,已经把我们的欲望阀值降到很低的水平,条件一提高便感到幸福。因此,一个兄弟总结出蹂躏定律:对于新兵先蹂躏一番,以后就老实了(好像军队里也是这么做的)。看来人真是很溅的动物:(

虽说这个蹂躏定律很简单,但很少有人愿意被蹂躏。想要幸福真的不容易,因为人的欲望是会水涨船高的,在条件低于期望的时候拼命想达到这个条件就幸福了,往往等真的达到这个条件后未等喘息内在的期望又提高了,于是又拼命追逐,条件渐好,欲望更高,到最后在他人眼里本该幸福的人只能望幸福兴叹。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房子、车子、儿子.......何时是尽头?:(

欲望之所以会升级,是因为比较,往往是横向比较,每达到一个台阶,就会不自觉地和同一台阶上的人比较,而每一台阶上都会有很多人,于是不断爬高,不断和不同的人赛跑,忘记了休息,忘记了感觉幸福。直到跑进坟墓,不知到另一个世界会不会继续这个过程。因此很多人提出享受过程,而不是山顶,因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很多时候需要“灭人欲”,由于能力有限,又想幸福,这不失一个好方法。降低欲望,简单生活,体验幸福,不亦乐乎?

大多数人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看别人总是幸福的,而看自己总是不如意的,殊不知在别人眼里却是相反。不知这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对自己自视太高,而对别人太轻视,总认为自己应该更XX,而别人就那条件,应该满足了,所以已经够幸福了。这种意识应该是潜意识的,所以看起来会像发自内心地一样羡慕别人的幸福,同时对自己的不幸感到沮丧。正所谓“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对于“什么时候感觉幸福?”这个问题,那个节目里介绍一个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有可能感到幸福,只要专注,而不在于做什么。其中一个例证就是伦敦的一个松饼店里两国肯尼亚工人,十几年来没有休过一天假,一直做同一件事情:烤松饼。他们工作时感到很幸福,很专注,主动不休假。他们在专注工作中找到了幸福,找到了自信,自信他们做的松饼是全伦敦最好吃的松饼。很显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正反馈。

比较认同这个看法,当人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心和行动是和谐一致的,在这个状态的人是快乐的。如何才能做事专注呢?当然不能强求,否则只是表面的专注,好比在老师眼皮底下读书,往往只是看起来很专注。同样,在老板眼皮底下工作,也有很多人是看起来很专注。能真正专注于做某件事情,一定是自己喜爱做的或者认为值得做的事。

就工作来说,选择一个自己内心喜爱的工作当然是很好的开始。这里指的喜爱是真正的爱好,而不是由于这个工作能带来高薪水、高社会地位而喜爱。一个爱数钱的人,而不是一个爱钱的人应该去做银行前台职员。大部分公司招聘的时候都会看重应聘者是否真的喜欢这个工作和行业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一个喜欢这个工作的人招进来是否就一定能专注地工作了呢?不尽然。有很多公司行为会破坏这种专注。如下面情况:
1)努力做的东西(产品)没有价值,没有一个美好的愿景。虽然工作是自己喜爱的,但是没有人愿意做一个没有前途、没有价值的东西,即使做这个可以带来不错的薪水。
2)公司没有前途,导致员工没有安全感。在社会上没有好的声誉,在朋友和他人面前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3)个人在组织内没有前途,提升机会渺茫。任何人都是有上进心的。上进不一定行政职位上的升迁,还可以是级别上的提升。管理者没有给员工清晰的职业规划,导致员工对前途感到迷茫。
4)长期做重复劳动,当然这条有人例外,比如上面提到的两个肯尼亚工人。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在一段时间的重复工作后尝试其他的工作岗位。很多公司里会有岗位轮换制度,避免一个人对重复工作感到厌倦。
5)工作职责不清晰,导致每个人同时做很多事,并且都是没有预期的事,不能专注于特定工作。
6)薪水、福利不够,员工总是因为经济或其他的事情分心(比如房贷:( )。或者和同行业相比太低,让员工感到不平衡并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抗议。

2006-10-02

Exception

看了一天的code,发现以前code inspection的目的还是没有完全达到,很多code还是写得很难理解。当时只是指出问题所在,并没有在事后检查是否修改。并且,当时由于很多新员工,这些code inspection meeting更多是编程教学,希望能够举一反三,现在看来没有完全达到目标,以后得继续努力。

例如:有人在一个方法中想返回两个返回值,一个返回值是对象,另一个是整型,于是便将整型设置到对象的某个域中,粗鲁地修改了该域的本意,以后会让维护的人以头戗键盘。

另外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方法的返回值代表了太多的含义,如查询价格的方法返回值定义了“该业务不存在”、“数据库操作错误”等的异常情况返回值。导致方法调用处理复杂。这地方应该直接抛出Exception,后继处理Exception就直观多了。项目开始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时候用Exception,什么时候用返回值,下次得定个明确的规则:

1)正常情况用返回值,如价格查询只返回价格,只要能返回,一定是合法的价格。
2)异常情况抛异常,如业务不存在,抛业务不存在的异常。

2006-10-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2x

公司从今年开始2x运动,简单理解就是相同时间内一个人完成两个人的工作。
工作成果 =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成果*2 = (工作效率*2)* 工作时间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 = (工作效率*m)*(工作时间*n)

所以,要达到目标,方法是:
1)工作效率提高一倍。
2)工作时间延长一倍。但总工期要求不变,必然经常加班。
3)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同时提高。

最痛苦的是2),工作时间延长一倍,经常加班,导致很累,疲劳,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成果减少,进入恶性循环。

理想的情况当然是1),工作效率提高一倍,工作时间不必增加,不必加班,对公司来说达到了利润增加,对员工也不会造成利益损伤。效率提高也就是“聪明”地工作,而非一味“勤奋”地工作。

最近就有一个例子:上个月一边出差一边用几个晚上完成了一个数据迁移工具,具体功能就是把旧系统数据文件转换成能导入到新系统数据库的数据文件,要做的是从旧文件中抽出特定的几列,加上一些新的固定数据列,构成新文件。为了实现这个需求,用java实现了一个数据转换器,其读取用xml定义的配置文件,从而能从任意从数据表中导出的数据文件转换到新的数据文件格式。写完代码并测试后,甚是自鸣得意了一番,认为自己实现了一个功能强大、配置灵活的数据迁移通用工具,不光能在这个项目中用,也可以在以后的其他项目中使用,减少以后重复开发的花销,达到了2x。然而,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介绍solaris系统命令的资料,发现awk命令就可以实现我写的那个工具的功能,例如:
awk '{printf ("%s\t%s\t%s\n", $2, $1, $3) }' checkbook.orig > checkbook.new

顿感高兴而又郁闷,高兴的是学到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命令,郁闷的是自己闭门几日造出了早已存在的车,白白浪费了精力。

还有,也是那几天,为了把windows传到unix系统上的文件格式从Dos格式转换成Unix格式,也写了一个小工具,代码不多,就20来行,但今天在同一个网页中发现了另外一个命令du,又是一辆存在已久的车。

前天晚上,为了解决一个系统性能问题,想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方案,应该能够很大提高操作性能。第二天和同事讨论的时候,发现他们用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利用的也是现成的Unix命令,用sort + uniq实现了我的复杂方案所具有的功能,并且效率应该更高。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点:我对Unix了解的太少了:( 以至于做了很多重复无用劳动,这违背了2x的原则与目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达到2x的目标,此理不可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