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5

天雨土

共和国五十八年

夏,西洋历五月,天雨土。

大司农上言曰:“方今众民垦种无限,森林草木殆尽,环境恶化,致使天气灾变者数。天雨土者,古之罕见也,而今一年数现。此非常态,恐上天欲惩罚我民而先警之以灾象,倘无有改悔,必遭大祸,望陛下速降圣旨,责万民怀敬畏之心,勿违天意。”

上深感环境恶化之严重,乃下诏曰:“朕自即位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然环境亦继续恶化,未有好转之势,朕之过也。故此上天降警戒气象者数,以告吾民,。和谐社会,朕之所愿也,未尝一日忘之。然世人颇有误解寡人之意者。俗谓‘社会’者:人也,‘和谐社会’者:人之关系也,此解小朕之意也。朕所谓‘社会’:万物也;‘和谐社会’者,万物之有序也。故此,人与自然之关系,亦涵盖于其中也。故,各地务必继续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人与自然之关系,解环境恶化之危,谢罪于上天,不得有误。”

自京师至边郡,自官吏至黔首,皆再研“和谐社会”之意。

2007-05-20

信而后谏

在权力等级结构下,下属对上司提反对意见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尤其是给皇帝提反对意见,和皇帝对着干,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伴君如伴虎”,在虎口拔牙,随时可能掉脑袋。这个危险大家都是清楚的,对生命大家应该也是珍惜的,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不断地对着皇帝“指手画脚”,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人或者掉脑袋,或者遭鞭笞等刑罚,真正能反对成功的没有多少,能多次反对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这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魏征。

为什么那么多人做同样的事情掉了脑袋,而魏征却因此青史留名,且寿终正寝?这当然和他们服务的“老板”有关。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能明辨是非而又宽宏大量。能遇上唐太宗当然算是魏征的运气,换成其他皇帝,结局很可能就不一样了,能否寿终正寝就很难说了。

除了运气,还有其他原因吗?总不能拿自己的脑袋去撞运气吧?虽然很多人的确是这么做的。即使是给唐太宗做下属,应该也有人因为触龙鳞而丢了吃饭的家伙。对于魏征的顶撞,太宗也多次大怒,甚至发话要杀了魏征。而魏征为什么最终没有被杀?除了幸运地遇到好老板之外一定有其他原因。

当然这个原因我是没办法确切知道的,虽然很多人根据很多历史材料分析出一二三四条,终结这些是分析和猜测,历史已经过去,不可真正还原。即使能通过时间机器回到当时,就能探明原因吗?回到过去也只能得到更多的实事,实事背后的原因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谁能说现时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大家就清清楚楚地知道呢?!因为这些不是可实验重现、可测量的,所以不可能按照自然科学的思路去探寻其中的公理、定律。所以大家能做的仅仅是分析或猜想,根据结果选择观点,再找相关能支持观点的材料,列出个一二三四。

读《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就有子夏的一席之谈: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大意就是:君子在作为上司的时候,在和下属建立信任之后才让下属为其做事,否则下属会心怀怨恨,以为你和他存心过不去;在作为下属的时候,要和上司建立信任之后再去进谏,否则上司会认为你在诽谤他,结果当然会很严重。

信而后谏,这应该也是魏征能在尽职的同时保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之所以能忍受魏征肆无忌惮地进谏,应该是他信任魏征,信任魏征没有恶意,相信魏征的进谏的着眼点是朝廷的利益,为朝廷好也就是为他好,既然如此他当然可以容忍魏征。是以魏征既能口无遮拦,又能平安无事。

因此,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直言进谏的,能进谏成功而又能保住脑袋,至少要做到让皇帝信任你,这是必要条件。和其他人交往也一样,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更多地直言而又不引起反感、敌意。

2007-05-11

“坐”飞机

又“坐”了一次飞机。

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真正地“坐”在飞机上,只是飞机停在地面上,坚持不起飞,一动不动,人也在座位上捆着安全带一动不动地“坐”着,僵持了一个半小时才改成“乘”飞机。

“坐”飞机的感觉真不爽,没有飞起来的飞机没有足够的冷气,里面又闷又热,使人烦躁。旁边的那位早就不耐烦了,一会儿趴着,一会儿立起,直擦汗,还独自嘟噜者。看来这是个“新警察”,像俺这种“老警察”,这种情况远不是头次遇到了,也习惯了,甚至免费帮助航空公司向旁边的乘客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安民心。

在这段无聊的时间里,把上飞机前拿的两份报纸认认真真看了个遍,除了中缝广告,其他地方都看了。其中有一篇茅于轼的文章,还是有点意思的,主要讲“改变”的速度对各种努力的影响,从快速的改变到缓慢的改变逐渐讲下去。其中分析到前苏联改革为什么失败,是因为虽然改变一个政策条文虽然简单,但是改造人是缓慢的,经济政策虽然很快可以从计划经济改成市场经济,但是这些从计划经济体系下走出来的人却不能很快步入到市场经济中,造成一开始的混乱,这是始料不及的。

因此,在计划动手做事时,应该搞清楚设计到的要改变的各方的改变速度,这往往关系到能否成功,什么时候才能成功。

其实,除了老茅说的,改变还有个问题。从刺激和反馈的角度看,如果接受刺激之后,反馈很慢才回来,会产生过度刺激,因为对刺激的延迟反馈估计不足时,在反馈回来之前,以为刺激过小,因此继续刺激,这样就会导致过度刺激。好比有人做菜放盐,放一勺盐,尝尝,感觉不够咸,再放一勺,再尝,还是不够,再放,再尝,再放,再尝……终于感觉够咸了,等出锅时就会发现:过咸了。同样的道理,盐在菜中散开是有延迟的,于是造成放盐过度。

国家调节经济也一样,往往也会矫枉过正,从过热到过冷或从过冷到过热,就是很难恰到好处。和做菜一个道理。怨不得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言不虚也!

2007-05-07

君子贞而不谅

孔夫子说了:君子要固守正道,但不要不辨是非地执一而不知变通。看来以前对夫子的刻板印象得修改了,圣人也是人嘛,通人情,知变通,而非要求一定要按死规定办事,只要不脱离原则就可以了:)

虽然圣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这么教导弟子,并被收录在“皇家公务员统考”课本中,可惜至今仍有那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其实知不知道这句话倒是无所谓,参悟这个道理就可以了,生而知之那是更高的境界,糟糕之处就在于很多人属于“困而不学”,以至于不知道这个道理,白费了圣人的口舌。其行事顽固不化,不知变通,表面上看来很占理,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只要有一点对不上,那就行不通,乍看起来很有原则嘛,甚至都有一丝感动,要是那些执掌大权的公仆们都这样,国库多安全啊!推理一下:目前的国库非常之不安全,经常被那些公仆们“借”回家,这肯定在原则上不允许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咱们的公仆们很熟悉圣人的话,达到了灵活应用的程度。这不奇怪,毕竟他们也是通过公务员考试了嘛,虽然没有了“皇家”二字。

可是,当你偶尔有事去找这些公仆们办的时候,就会发现上面的推理好像不正确,碰到的公仆们个个“认真负责”,严格按照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执行,比如说龟碇要求居委会的章,拿街道的去就不好使,诸如此类,不得有丝毫偏差,一律打回重办,不论你这事有多急,也不论你给出多少种补救办法、多少种证明你的确只是无意中的一个失误,就是得按要求来。作为主人的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当然你碰巧又是这个公仆的亲戚那就另当别论了。可见我们雇用的公仆在行事上两套标准:对付主人要严格按龟碇办,对自己“拿”东西,就把龟碇踢到一边。

其实,这些公仆们是被主人贯出了“官僚”的毛病,反正按照龟碇办事一定不会有问题,不按龟碇办事出问题还可能担责任,又有强大的公仆工会撑腰,主人能奈我何?于是不作为。这属于知道可以变通而不为,属于态度问题,完全拿圣人的话不当回事,拿主人不当主人,应该狠狠批评。

假如这些人真的接受批评后痛改前非,听圣人的话,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

圣人教导我们要固守正道,同时又要变通,但圣人又没有说清楚如何变通,遇到具体问题该怎么办呢?其实圣人点了出来,那就是“辨是非”,这三个字法力无边,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但是再问下去“怎么辨是非”,圣人没说,自己想吧。

最差的情况是干脆就不知道还可以变通,以为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原则,不可变通。这群人在态度上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分不清本末而已。原则应该是本,规章制度是末,不是一码事。本不可变通,但末完全可以变通。如果分不清本末,当然就不能变通。

分不清本末其实是个知识缺乏的问题。在对规章制度后面隐藏的原则不了解的情况下,无从变通,并且还会很自信地坚持己见,认为事情就是这样的,只能这么做。好比不知道目的地是罗马城,只知道要走这条路,因此当别人说我们走另条路吧,他怎么可能敢同意呢,一定会坚持一步步走前人规定好的路,这对他来说万无一失,即使这样会多走两年也在所不惜。绝大部分情况下还很自信,以为自己目前做的就是组织上希望自己做的。

因此要辨是非,第一步是要能发现规章制度后面隐藏着的本。光知道本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末,知道有多种末可以达到本,知道的越多越好,“条条大道通罗马”,知道的条数越多,越有可能选出最好的一条道。这就达到了“明”的境界,所谓“明辨是非”嘛。这样也就知道如何变通了。

至此,对于为什么有人抱着Process一直走下去,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裁剪的现象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制定这个Process的人已经不知去向了,每一条目背后的本已不可寻,所以后来的食古不化之徒只有严格遵守了。

教训:在Process的每一条目后面注释上“目的”,便于“半桶水”使用者学习,以至于“贞而不谅”。

2007-05-06

1P理论

看到书店的显眼位置展示一本书:《1P理论》,书面很有挑逗性,北大教授十年磨一剑,超越“蓝海战略”、“长尾理论”云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居然还有人十年磨一剑,难得啊,得看看这是啥宝贝。

翻了一下前言,Google、百度、第三方付费等词语蹦了出来,扫了一下,好像是作者在十年前突然被“天上掉下的免费馅饼砸中了脑袋”,恍然发现“老天下免费馅饼”的奇怪气候,于是开始思考研究“为啥天上开始频下馅饼”,十年后的,终于发现了“1P理论”,具体1P代表啥没有找到,好像是针对市场上3P、4P、5P、nP泛滥的一统江湖之举。主要的关注点好像就是Google、百度这些网络公司的经营模式,书中所谓的“第三方付费”,即直接用户不用付费,享受免费服务,而由幕后的广告投放者(第三方)付费。

由于Google的成长传奇,很多书来搭顺风车,这不奇怪。不过把这个第三方付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好像还是第一本。

这种第三方付费很新奇吗?好像已经不那么新鲜,在Google出生以前就不新鲜了:看电视节目的用户不用付费,但得忍受频繁的广告;很少的钱就能买很多页的报刊杂志,上面一半以上的或明或暗的广告;这两种和Google其实一样,都是广告投放者充当第三方来付费。其他类型的第三方付费也很多,比如礼品,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很明显的第三方付费,人家脑白金广告这点说的很清楚。

第三方付费很奇怪吗?好像也不奇怪。只有对自己有利才会掏钱,这是经济世界的逻辑,这个好心的第三方当然不例外。第三方为什么掏钱?当然是因为其享受了服务,虽然Google看起来只有最终使用搜索的用户,但是幕后的广告投放者也是Google的用户。这些广告投放者享受的服务是把自己的广告信息发送到大众中去,既然广告投放者享受了Google的服务,他们的付费当然是情理之中,没有什么奇怪的。

终端用户(吃免费餐的用户,如Google的搜索用户)免费享受服务奇怪吗?其实和大部分国家的信件邮递中接收方免费一样,这只是规则而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呢?有其背后的道理。比如广告服务,目标就是要把广告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至于如何传递,只是手段而已,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搜索引擎等等,而这些方式都需要把大众引诱过来。靠什么引诱大众呢?当然是胡萝卜了,有趣的电视节目、新闻、搜索结果等等统统是胡萝卜。这些胡萝卜如果不掺广告单独出售,当然得原价销售,但掺了广告之后,由于广告投入者提供了一部分成本,当然对终端用户可以便宜一点,或者完全免费。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情况下,商家当然会两头收钱,但如果竞争非常激烈,胡萝卜过剩,一部分商家就开始打免费牌。当然这个免费是针对终端用户的,因为离开了终端用户,商家收不到广告投放者的钱,而离开广告投放者,商家还可以靠卖胡萝卜为生。因此,终端用户免费享受服务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阳光下真的已经没有新鲜事了!:(

不过这个旧事倒也能提醒我们:如果竞争太激烈,以至于靠着原先的客户不能维生,也可以考虑以原有客户为基础开发第二客户(私下里说就是把原有客户卖给第二客户)。只要我们是出色的,混饭吃的方式总是会有的。

由于没有仔细看整个书的内容,对1P理论是否可以称为理论不敢乱下结论。以上的内容可以视作“盲打”练习,闭上眼睛,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批斗一番再说,以后有空再翻翻这本书。不过,不会掏钱买这本书,因为如果1P理论如果有效,应该会有第三方替我付费,如果没有第三方替我付费,说明这个1P理论没有效果,我要是掏钱买了岂不是有人笑我太愚?:(

不禁想到,白云大妈按照“七天憋六个字”的速度憋个十年,兴许十年后也能憋出一个理论来。得把这个消息告诉一下白云大妈,让她老人家千万别泄气,已经有人憋出来了!

2007-05-01

一等劳模

刚才收到一条关于五一的调侃短信:一等劳模指手画脚,二等劳模高唱颂歌,三等劳模绞尽脑汁,四等劳模累死累活!今年五一你千万不要挑三拣四,争取数一数二!……

呵呵,玩世不恭的调侃,当然不能拿来当作现实潜规则诬陷为烘托节日气氛而选出的各行业的“劳模”们,否则就是对我们和谐社会的大逆不道。

当然,这看似荒唐的调侃中倒也有那么一丝现实的气味,不完全是空穴来风。现实中总有一部分人埋头苦干,一部分人站在旁边指手画脚。其实指手画脚不是什么坏事,关键看指手画脚的是谁。有些人的本职工作就是指手画脚,比如组织大家一起工作的直接管理者们,那就是他的工作,不在关键时刻指手画脚反而是失职。但大多数人的指手画脚却不是此类,这些人纯粹为指手画脚而指手画脚,比如品头论足、说风凉话、鸡蛋里挑骨头等等,其原因有多种,比如妒忌、自我表现、自大、打击报复、狂妄无知等等,不一而足。

真正的劳动者是无暇和这群人打嘴仗地,当然被逼急了也有一句话反击,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因为仅仅动动嘴皮子说话,不用亲自去做,所以不腰疼,所以有精力去指手画脚。也是因为没有亲自去做,所以不知道弯腰去做的困难,所以想当然,觉得一切都容易,以为像动动嘴皮子一样简单,所以不容忍真正劳动者的哪怕一小点错误。还因为是站着,所以觉得高出弯腰劳动者一等,于是自以为有发言权,甚至真的得逞,混个劳模,带个红花,这就是“一等劳模”。

这群“站着”的人往往还能表现地很义正言辞,指责起人头头是道,挑起骨头来左右逢源,因此很容易赢得嘴仗。为什么会这样?劳动者为什么不能把事情做漂亮点,让人无懈可击?!难就难在做上,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做起来有很多障碍,不实际去做是体会不到的,再加以种种客观限制,能把事情做成就相当不容易了,哪有精力做得个尽善尽美。比如做项目,时间、资源永远是不足的,现实环境、需求永远比想象中困难,每一步都有未知因素在等待,于是必然在做的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真正做的人需要灵活处理,重要问题一个个解决,这很正常。但对于在一旁“站着”死盯问题的人来说,这些问题便成为攻击的目标,会带有幸灾乐祸神情地质问“为什么没有事先想到?”、“为什么不严格遵循process?”、“为什么会改变方案?”……于是会得出结论:“就是因为事先没有调查清楚,没有做好详细的Plan……”,如果反问一句“你知道我们现在在做什么吗?”,他会说“我不管你在做什么,但你的做事方式不对,我不需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于是可见这是个“通才”,能一句话搞定一切的“通用之才”,这类人往往书“背诵”得不错,标点符号都记得清清楚楚,但仅限于记,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他们的祖师爷。

当劳动者累死累活的时候,最怕的就是那些站着指手画脚说风凉话的人,耽误时间影响工期不说,重要的是影响心情,难免愤愤不平,甚至勃然大怒。自觉平常脾气还不错,在前段时间遇到这种情况时也按捺不住,狠狠地对喉了一通,大失风度。事后想想是不应该如此反映强烈的,情绪激动后反而很多东西表达不清楚,但当时的确是怒了。(面壁三分钟,以后不准这么冲动了)

昨天换台的时候在《贞观长歌》上停留了几分钟,正好是唐太宗迎接大将军李靖归来,而一大群文臣跪在地上挡住去路,当场弹劾李靖在外带兵打仗时的冒领军功的问题,死死咬住不放,表现得颇为正真尽责,然而太宗把他们狠狠骂了一通,大意是“人家在外打仗,吃了多少苦,各种情况多么复杂,哪是你们这些在家翻翻账簿的人所能了解的,你们死死抓住这点小事不放,对他所为朝廷立的大功视而不见,这是何用心?!……”看李靖的表情那是相当地感动,下次再要打仗的时候肯定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因为他知道没有后顾之忧。唐太宗就是唐太宗,有贞观之治一点也不奇怪,值得学习。

Anyway,祝所有劳动者“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