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权力等级结构下,下属对上司提反对意见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尤其是给皇帝提反对意见,和皇帝对着干,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伴君如伴虎”,在虎口拔牙,随时可能掉脑袋。这个危险大家都是清楚的,对生命大家应该也是珍惜的,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不断地对着皇帝“指手画脚”,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人或者掉脑袋,或者遭鞭笞等刑罚,真正能反对成功的没有多少,能多次反对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这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魏征。
为什么那么多人做同样的事情掉了脑袋,而魏征却因此青史留名,且寿终正寝?这当然和他们服务的“老板”有关。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能明辨是非而又宽宏大量。能遇上唐太宗当然算是魏征的运气,换成其他皇帝,结局很可能就不一样了,能否寿终正寝就很难说了。
除了运气,还有其他原因吗?总不能拿自己的脑袋去撞运气吧?虽然很多人的确是这么做的。即使是给唐太宗做下属,应该也有人因为触龙鳞而丢了吃饭的家伙。对于魏征的顶撞,太宗也多次大怒,甚至发话要杀了魏征。而魏征为什么最终没有被杀?除了幸运地遇到好老板之外一定有其他原因。
当然这个原因我是没办法确切知道的,虽然很多人根据很多历史材料分析出一二三四条,终结这些是分析和猜测,历史已经过去,不可真正还原。即使能通过时间机器回到当时,就能探明原因吗?回到过去也只能得到更多的实事,实事背后的原因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谁能说现时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大家就清清楚楚地知道呢?!因为这些不是可实验重现、可测量的,所以不可能按照自然科学的思路去探寻其中的公理、定律。所以大家能做的仅仅是分析或猜想,根据结果选择观点,再找相关能支持观点的材料,列出个一二三四。
读《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就有子夏的一席之谈: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大意就是:君子在作为上司的时候,在和下属建立信任之后才让下属为其做事,否则下属会心怀怨恨,以为你和他存心过不去;在作为下属的时候,要和上司建立信任之后再去进谏,否则上司会认为你在诽谤他,结果当然会很严重。
信而后谏,这应该也是魏征能在尽职的同时保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之所以能忍受魏征肆无忌惮地进谏,应该是他信任魏征,信任魏征没有恶意,相信魏征的进谏的着眼点是朝廷的利益,为朝廷好也就是为他好,既然如此他当然可以容忍魏征。是以魏征既能口无遮拦,又能平安无事。
因此,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直言进谏的,能进谏成功而又能保住脑袋,至少要做到让皇帝信任你,这是必要条件。和其他人交往也一样,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更多地直言而又不引起反感、敌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