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5

请佛容易送佛难

由于“生存欲望”的作用,很多东西一旦形成后想销毁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很多机构一旦成立,作为一个系统开始运行,想撤销就会遇到很多阻力,这是系统生存欲望的抵抗。前些年报道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馒头办”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这看似笑话,却在现实中堂而皇之地存在着。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政府机关对成本漠视所造成的,也许这是一个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按说非政府经营的企业应该对成本、效益等很关注了,可是类似现象也很常见。比如总会有人不适应这个企业,达不到期望的绩效表现,能轻松一开了之吗?理论上应该这样,但很少有这么做的,因为一旦招聘进去之后,这个员工在这个企业的生存就开始了,这时候要终止这个“关系”,势必遭遇抵抗,比如被解雇的员工开始散布这个企业的谣言等。

公司里的项目呢?一旦正式开始以后,基于同样的道理,也会由于“生存的欲望”而尽可能地生存下去,虽然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这是一个烂项目,应该尽快终止。但置身其中的人或组织可不这么看,项目的存在和他们的利益相关,因此会以项目的存在为目标,即项目进入为了生存而努力生存的轨道。

请佛容易送佛难,不可不慎,不可不察。

当然,如果能有效利用这种“生存欲望”,也可以得益。比如,如果一项制度在设计上能够利用“生存欲望”,则其施行的持续保证难度会极大降低。

怎样才能有“生存欲望”呢?

以生物为参考,可以看到有两个因素比较明显:“快感”与“自繁殖机制”。

如果想把一个团队打造成“自管理团队”,一方面要使团队中的成员在团队中有成就感、自豪、快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成员的培训,使其能融入到团队中。如此,则团队具有“生存欲望”,会自己努力生存下去。

同样的道理,打造学习型组织也要关注两方面。一方面要使组织中的成员真正获益,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知识共享和传递的机制。

请佛容易送佛难。如果是能保佑我们的佛,何必送走呢?!

2007-08-24

人造系统的生存欲望

如果说上帝创造的生物系统自然具有生存驱动力,这是上帝的意志。那么人造系统呢?

同样也有生存欲望和动力。

那些无生命的瓶瓶罐罐怎会有生存欲望呢?!这些无生命的物品当然不会自我复制,但只要到博物馆和考古现场看看就知道其高明之处:通过人类的某种目的其实现了自己的生存。

社会组织更明显地有生存欲望。大到国家政权,小到企业单位,无不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虽有政权的倒塌和企业的倒闭,那只是因为其自身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了,而下一个政权和其他企业会继续占用其生存空间。

正是这个特点,人需要对自身的创造保持警惕。假如哪天正的造出能自我复制的智能机器人或者通过生物工程制造出一种怪物,又发现不尽如人意而想销毁之,其反抗可想而知。这也是美国科幻电影(或称美国式恐怖电影)的一个pattern。如果人真是上帝制造的宠物,上帝又想销毁人类,人类会怎么办呢?或躲避或反抗,我想绝不会束手待毙。谁管他是否上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好死不如赖活着”,一句话描述了世间万物!上帝造物、人、人造物无不如此!

现状如此,背后是什么呢?

2007-08-23

人类生存的目的

人当然是动物的一种,但终究有所区别,尤其是谈到生存目的之时。相信很少人会承认自己“为了生存而生存”。

在生存这个问题上,人类真的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吗?

庸俗一点看来,工作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糊口,糊口为了生存。动物为了食物而互相厮杀或合作,人类为了利益而竞争或联合。动物猎杀猎物,人类猎杀动物。

挣钱还有一个目的,繁殖下一代。动物为了交配的机会大打出手,人类同样为之明争暗斗。动物中的雄性胜利者垄断繁殖机会,人类有三妻四妾、二奶。不同之处是动物主要靠打斗实力,而人类主要靠经济实力,生存法则的不同,如此而已。

所不同的是,人类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动物则行动的那么赤裸裸。动物撕咬血淋漓的生肉,而人类会将这些血淋淋的肉精心烹饪,然后用筷子或刀叉斯文地边吃边聊艺术或哲学,太伟大了。

并且,我们比动物聪明的地方还在于我们掌握了虚的概念,可以在赤裸裸的活动之上构建虚的意义或目的。

于是,相伴“工作”我们有了“人生价值”,对于“交配”我们创造了“爱情”。如此,对于人类来说,生存的本质被掩盖了起来,至少部分掩盖了。如此,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生存除了生存,还有很多其他的目的,比如对真理或理想的追求等等。

但我相信这些高尚的目的并不是整个人类生存的目的,而只是某些个体在生存中的另类活动而已。也许动物也有同样的行为,一头正在吃草的水牛,慢慢停下了啃食,抬头仰望天空,它是否在思考隐藏在宇宙中的真理呢?吾非鱼,不知鱼之乐也 :(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其生存依旧仅仅为了生存!还有其他的吗?难道我们真的是上帝的宠物?

2007-08-21

生存的目的

一个节目看的多了,总是能总结出一些模式,比如说著名的《新闻联播》的“握手—丰产—国外灾难”模式。最近关于动物的节目看的比较多,也发现了一个模式,那就是所有的节目对动物的介绍无外乎:生存,围绕着生存这一主题,可以展开的内容有:捕猎、逃避猎杀、繁殖。

捕猎是为了生存,逃避猎杀也是为了生存,繁殖虽然不是自身的生存,却是为了种群的生存,更自私一点的说法就是为了自身DNA的延续,间接达到自己的生存。因此,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生存”。

从这样一个看似丰富多彩动物世界最终只找出一个活动,不免有些单调和失望。但除此之外的确没有其他的了。

所有这些动物生下来就抢夺食物,文明一点的是和兄弟姐妹竞争食物,“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野蛮的方式有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父母。幸运者长大后开始猎杀其他物种,老虎狮子当然是典型,但食素的山羊野牛其实也在进行另一种对其他生命的猎杀,只是人们在考虑食物时往往不认为植物是生命而已。食物的竞争终其一生,不是吃别人就是被别人吃,从生物链的角度看,大家很公平,坚守其中的一环,但谁也不愿早早进入角色,为了生存而各施绝技。

生存除了通过吃饱肚子,还有就是通过繁殖。繁殖和获取食物一样,也是通过竞争,通常是同类雄性为了获得交配的机会而大打出手,成王败寇,获胜者延续自己的基因,通过后代实现继续生存。

也许是人类观察兴趣或偏见的原因,对于这些动物,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些,没有别的。生下来是因为上一代的生存愿望,而自身又为了生存而繁殖下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捕猎、逃避猎杀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是为了什么?可以看到的只是:生存为了生存,为生存而生存!除此之外呢?

如果真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创造这些动物是为了什么呢?仅仅为了陪伴人类?抑或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大,就像黑客们通过写能自我复制传播的蠕虫一样证明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如果不存在上帝,相信生物由元素随机组合而成,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物到单细胞生物,再到今天的形形色色生物。所有这些生物都有一个驱动力,那就是生存下去;所有这些生物也有同一种机制,那就是自我复制系统。真是不可思议!

这种生存的驱动力到底从何而来呢?其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thinking……

2007-08-19

悠久历史

介绍动植物的节目中往往有一句套语:“***已经在地球上生存XXX万年了,远比人类的历史悠久……”。每当听到这句总会不自觉地对这种生物投以崇拜之情,比人类的爷爷的爷爷还要早啊,这辈份得多高啊!

今天再次听到这句话,崇拜之余突然想到:为啥这些生物的历史都那么悠久呢?随便一只老鼠蟑螂都是千万年以前的物种,而人类的历史却不敌人家一个零头。这要是认真起来,还不得见到生物就得表叔二大爷的叫啊,太没面子了!

不过,现在统治地球的可是“乳臭未干”的人类,这是无可争议的。是何道理?很简单,好像人类的历史从直立行走开始算,而“直立行走”这一特征划分了猿与人,如果人类没有从猿进化,按照猿的历史应该也是很久远的。而其他那些被人类研究的动物却保持很久没有这种进化了,所以一说起来就是“历史悠久”。

看来“历史悠久”可并不总是好事啊。历史悠久说明很久没有进化了,很可能落后了。

人类的文明史也说明了这点。现在发达国家其历史超过两千年的,而倒是很多已经消失或苦苦挣扎的国家倒是一提起来就是几千年以上悠久历史。

中国是特例吗?希望是!但目前“西装革履”的中国还是以前的那个“长袍马褂”的历史悠久的中国吗?也许应该是复位清零的时候了。

2007-08-15

信口开河的CCTV

看CCTV4的《国宝档案》,介绍在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发现《孙子兵法》及《孙膑兵法》,在眉飞色舞地介绍《孙膑兵法》的发现的意义时,可能是编剧太兴奋了,随口就说: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数不胜数,比如三国时的诸葛亮指挥赤壁之战,以三万人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

可见《三国演义》影响之深远,居然把自己的小说身份忽悠成历史了。堂堂CCTV,在历史堆中淘宝的《国宝档案》,居然能搞出这种低级错误,简直太有才了,这种人才绝对干过娱乐小报八卦版记者。既然这种事都干的出来,还有什么忽悠做不出来的,让我如何再相信这个节目?又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当然,或许以前已经有很多老鼠屎而未发现而已,让人呕吐:(

说明了一个问题:内容审批太马虎,或者是精力都关注于某些关键词了。

还说明一个问题:内部交流比较差,知识管理没有跟上。易中天已经扯着嗓子讲了一年的《品三国》了,内部的人居然还没有搞清楚赤壁之战怎么回事。

建立一种信任需要很长时间,而破坏信任只需要一件事,并且人们总是盯着一个错误不放,而无视绝大多情况下的正确。错过一次往往就永远结束了,而成功需要接受不断地考验。这能怨谁呢?

2007-08-14

数字神话

不知道是哪位古人首先发明了“数”的概念,太有才了!有了数,人类就开始逐渐告别混沌,对身边的事物有了掌控的力量,大体上数一数、量一量,总比用手比划要来的精确。围绕着数发展出了数学,其他学科也依次登场,人类文明史拉开序幕。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数字时代,我们用的是数码产品,生产产品的是数控机床,管理用的是数字化管理……数是如此重要,不能想象在现代生活中没有数字的一天能如何度过。于是人们对数字形成了崇拜。

还有人则对数字走火入魔了,什么东西都要用数字说明,评判任何东西也都要用数字来评判,把任何现象都和数字联系起来,对着一堆数字时而痛哭时而狂笑。

今天就有这样的一位上电视节目了,当场“表演”了一番。当评价“空巢”现象(子女在外,只有老人在家单独生活)时,此专家眉飞色舞道:“空巢率的增加说明了社会的进步……”

且不论空巢当事人的痛苦及其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单单看他的结论:空巢率的增加说明了社会的进步,“空巢率”和“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了,显然是两个数字之间的联系。不否认在特殊定义下这两个统计数据也许真的有一种同上同下的现象,但这能说明什么?说明“空巢”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如果是这样,这种“社会进步”不要也罢。如果不是,把这两个数字罗列在一起又有什么意义?为了对“空巢”现象进行合理化?掩耳盗铃?

持这种思路的专家远不止他一个,比如“堵车严重度的增加证明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性工作从业者数量表明社会的繁荣程度”……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轻松炮制一些看似聪明的结论:小偷数量的增加说明了城市的繁荣,房价的增加代表了社会进步,浪费现象代表了经济发展……多么好的麻醉剂啊,太有才了!

嗯,还有一个:专家的消亡代表了社会的进步。这可不是胡扯,这是我们推理得到的,逻辑如下:社会进步了,人民有知识了,大家都是专家了,专家的不要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007-08-09

无孔不入的广告

现代商业社会是以商品的交换为运转基础的,在商品交换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传递,好酒也怕巷子深,信息传递不到另一方,交换自然也无从发生。

而广告就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一种积极强迫型信息传递,至少在目前看来是这样的,不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媒体充斥广告,街上的汽车、电线杆、建筑物上面也全是广告,手中的杯子、钢笔上面都可能印制各种广告,真正的无孔不入,并且都是强制型地展现在人面前,无视人的感受。

这不,就有人不乐意了。有人因为买的DVD上先有20分钟广告而把电影发行者告上了法庭。自己花钱买DVD,却要先看广告,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的确有点过分,广播电视上有广告是因为广播电视的内容是免费的,中间插广告我也就忍了,DVD俺花钱了凭啥还给我插广告?!现在掏钱去电影院看电影居然也屡屡被先强制看广告。

因此,我是支持这个反抗的。

然而,在这个商业社会中,想生活在没有广告的环境中又是不现实的。怎么办?!靠个人的力量是反抗是不会成功的。但这种反抗并不是没有价值。当这种反抗多起来的时候,会迫使广告投放者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投放广告并且免于被起诉。

什么样的广告行为可以免于被投诉呢?

首先,学习一下传统经验。广播电视广告这么多年了,好像很少有人去起诉它,就是因为其本质是一种交易,受众和广告投放者的一个交易,用看广告来换取有价值的内容,一个双赢的交易,符合商业社会的特征,因此这种模式取得了成功。

电影发行者能学到什么呢?该怎么办呢?把广告收入的一部分分享给购买DVD或到电影院的用户。这样可以使带广告的DVD和电影票更便宜。对带广告和不带广告的以价格区分,给用户选择的自由,如此则各得其所,不亦赚乎?!

其次,广告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信息讲究的是价值,对受众是否有用。如果广告对受众有价值,那么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当想买车买房的时候,大家往往自己去搜索比较,这时候如果人发送过来这种信息或广告,有谁会反感以至于上诉呢?

因此,对用户进行精确分类,进行喜好分析,及时投递正中下怀的广告,这才是运营广告的未来。这种广告不仅仅服务于投放广告的厂家,也服务于接受广告的用户,因此,对这些接受了信息服务的用户额外收一点费用也不算是无功受禄。

广告要有价值,当然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其真实性,虚假广告人人喊打,不光毁了自己,也毁了整个广告行业,导致人们对广告的不信任,进而反感。如何打造一个可信的广告平台?如何恢复人们对广告的信心?

再者,广告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没有强制性的广告,当然还有其他方式的信息传递,比如口碑、知识传播等,这些都能完成广告的功能,同时不会有广告式的令人反感。

2007-08-01

惩罚

电视里有讨论是否应该打孩子的节目,有正反方,有成人小孩。倒不在意其讨论结果,这也不会有结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况且还有个人性格的因素。只是其中有几点比较有意思或值得思考。

一个在他老爸暴力惩罚中成长起来的小伙子,好像是打成材了,至少在他老爸的眼里是这样的:十二岁就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诗歌,得过全国新概念作为一等奖云云。这个尝到了甜头的小伙子现在是暴力教育的拥护者。

当主持人问他爸爸,如果现在有孙子,会不会还使用一样的暴力教育方式,也许是因为老了,慈祥了起来,说不会了,已经设计了多种非暴力教育方案备用。但这个小伙子却声明绝不放弃使用暴力的权力(中国父母的特权),理由是暴力对于孩子就像粗粮,不能整天吃精米白面,得适当吃吃粗粮才有意健康。结论是应该对孩子时常敲打敲打。

这个类比一出,立马赢得支持,包括那几个一直竭力反对暴力教育的孩子(暴力教育的受害者)。其实,这些支持者被这个类比忽悠了,粗粮和暴力,驴头不对马嘴,没有任何关系。从逻辑上讲,人们相信吃粗粮有利于孩子成长,又无意识中接受了他的误导性类比:暴力=粗粮,因此得出暴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再次见识了类比在忽悠中的威力。翻看历史,说客们之所以屡屡得手的重要武器就是类比,一个个类比下去,让被说服者喘不过气来,容不得思考这些类比的事情是否有联系。当然,类比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经典中往往遍地是类比,关键得看类比是否恰当,这个就需要读者鉴别了。

这个小伙子支持暴力教育是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自己就这么过来的,并且成功了,因此支持暴力教育不奇怪。但这里有个逻辑问题,“暴力”、“成功”这个两个词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就证明这两者有联系吗?当然不能,也许有关系,也许根本就没有关系,“成功”是由于其他因素,“暴力”甚至阻碍了其本来应有的更大成功也未可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很多“暴力”下变坏的孩子,这能证明“暴力”和“失败”的联系吗?也不能,但这至少说明了“暴力”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还有很多没有“暴力”也“成功”的孩子,所以“暴力”也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可见这个小伙子自己被自己忽悠了。

节目中小丁(丁俊晖)的爸爸老丁也上场了,因为老丁教育小丁从来不用暴力的方法,可能是节目想借此说明不打孩子也能成材。老丁说的有一句值得思考“当孩子调皮不听话时,大人应该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自己的教育是否正确”,这就是《奖励的惩罚》中所强调的,应该首先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而不是随便找个方法临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