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有讨论是否应该打孩子的节目,有正反方,有成人小孩。倒不在意其讨论结果,这也不会有结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况且还有个人性格的因素。只是其中有几点比较有意思或值得思考。
一个在他老爸暴力惩罚中成长起来的小伙子,好像是打成材了,至少在他老爸的眼里是这样的:十二岁就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诗歌,得过全国新概念作为一等奖云云。这个尝到了甜头的小伙子现在是暴力教育的拥护者。
当主持人问他爸爸,如果现在有孙子,会不会还使用一样的暴力教育方式,也许是因为老了,慈祥了起来,说不会了,已经设计了多种非暴力教育方案备用。但这个小伙子却声明绝不放弃使用暴力的权力(中国父母的特权),理由是暴力对于孩子就像粗粮,不能整天吃精米白面,得适当吃吃粗粮才有意健康。结论是应该对孩子时常敲打敲打。
这个类比一出,立马赢得支持,包括那几个一直竭力反对暴力教育的孩子(暴力教育的受害者)。其实,这些支持者被这个类比忽悠了,粗粮和暴力,驴头不对马嘴,没有任何关系。从逻辑上讲,人们相信吃粗粮有利于孩子成长,又无意识中接受了他的误导性类比:暴力=粗粮,因此得出暴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再次见识了类比在忽悠中的威力。翻看历史,说客们之所以屡屡得手的重要武器就是类比,一个个类比下去,让被说服者喘不过气来,容不得思考这些类比的事情是否有联系。当然,类比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经典中往往遍地是类比,关键得看类比是否恰当,这个就需要读者鉴别了。
这个小伙子支持暴力教育是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自己就这么过来的,并且成功了,因此支持暴力教育不奇怪。但这里有个逻辑问题,“暴力”、“成功”这个两个词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就证明这两者有联系吗?当然不能,也许有关系,也许根本就没有关系,“成功”是由于其他因素,“暴力”甚至阻碍了其本来应有的更大成功也未可知。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很多“暴力”下变坏的孩子,这能证明“暴力”和“失败”的联系吗?也不能,但这至少说明了“暴力”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还有很多没有“暴力”也“成功”的孩子,所以“暴力”也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可见这个小伙子自己被自己忽悠了。
节目中小丁(丁俊晖)的爸爸老丁也上场了,因为老丁教育小丁从来不用暴力的方法,可能是节目想借此说明不打孩子也能成材。老丁说的有一句值得思考“当孩子调皮不听话时,大人应该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自己的教育是否正确”,这就是《奖励的惩罚》中所强调的,应该首先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而不是随便找个方法临时解决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