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4

乌合之众的 team work

打出来的招聘信息,不管是招什么职位的,总会包含一个要求:“良好的团队精神”,即对team work的要求。的确如此,社会已经远离了“小作坊生产”的时代,在工作中,需要越来越多的分工合作,生产以团队为单位而非个人,个人必须配合团队工作。

团队由一群人组成,为着同样的目标而聚集、行动,这也就是《乌合之众》中的“乌合之众”(群体)。如书中所述,群体能力并不等于个人能力之和,也不像人们乐观想像的统统1+1>2,在很多情况下群体行动反而更糟糕。不加以注意,虽然其结果不会造成社会运动那样的社会动荡、治安混乱,但至少会使team work效率下降。不可不考。

  1. 群策群力?
    • 由于是team work,有很多人参与,因此有倾向将所有任务平分给多人共同完成。大部分情况下这样是对的,但也有做得太过的地方,比如很多设计的工作,靠群体是没有用的,大家每人设计一部分后组成的结果往往是“四不象”,而这种怪物其实是不存在的。设计需要个人的才华与逻辑,而不是数量上的拼凑。
    • 撰写需要整天逻辑的文档同样如此。市面上的书籍,凡是由很多人合作完成的,不要期望其很出色。其实除了技术类howto书籍之外,很少有人这么写书或明目张胆地署多人名。
    • 可以单策群力,即个人完成整体的统一设计或文档线索,由群体补充细节内容。
  2. 开放讨论
    • team work中牵涉到很多需要合作讨论的地方,或需要brain-storming。于是大家便一起开会,期望所有人能各抒己见,充分讨论,得出最佳结论。这是一个很好的愿望。
    • 但结果往往会偏离这个目标,大家在会上并不积极,或一边倒,本应该有争论的地方也没有很多讨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一个雄辩的成员,发言太早,主导了会议。
    • 建议领导或雄辩者最后发言。
  3. 不切实际的目标
    • 不切实际的目标会让大家放弃这个目标,并且大家都这么干,法不责众,大家毫无顾忌。
    • 不使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否则会引起“暴动”。
  4. 情绪的传染
    • 避免负面情绪在team中出现,而要扶植或激发积极的情绪。
    • 由于群体中的传染放大作用,无论负面还是正面的情绪都会被放大,影响可坏可好,全看驾驭能力。
  5. 鼓励怀疑精神
    • 由于群体的偏信倾向,团队成员间往往形成一致偏见,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 review时往往发现不了问题,往往也是因为怀疑精神的缺少,轻易相信需要review的内容。
    • 需要在团队间鼓励怀疑精神。鼓励团队成员理想思考。

虽然对群体有很多值得注意和避免的地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施行独裁的借口。正如民主一样,有其缺点,但相较独裁而已,宁愿选择民主。在team work中也类似,群体的缺点不是实行独裁式管理的理由。经过精心设计的自管理团队是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乌合之众带来的缺点的。

比如,设计或决策的形成不需要所有人进行,但设计或决策的结果必须接受相关人员review,以便及时发现错误,虽然要有效做到这点需要克服乌合之众的固有特点。

2007-09-19

乌合之众

对于心理学书籍,向来半信半疑,虽然很多案例都有人通过各种途径做实验,但由于人类太复杂了,输入、运作、输出,每个环节都没有纯粹的环境和简单的过程,因此,绝不可能有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之类的那么令人信服的实验,所以根据试验过程对试验结果给出的解释也只能半信半疑。

尽管如此,关于心理学的很多研究结果还是很有意思的,并且已经广泛应用。无法科学解释并不妨碍体察和应用,正如现在不懂股票和基金是咋回事并不妨碍闭着眼睛炒股赚钱一样。

《乌合之众》正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并且是一本很老的书,一百多年了,在心理学研究方面还没有设计实验的传统,至少这本书里没有一个实验,所有的只是以前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然后对其分析,证明作者的观点。不过这个并不妨碍阅读,反正我对现今实验室中设计出的实验也不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这本书中对“群体”的一些行为特征描述,很准确、精辟。成书至今百余年,各种事件不断,尤其是中国近一百年历史中的种种群体事件,验证了书中的判断,因此,这本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时。

群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不做实际观察,很容易推导出群体行为是个体行为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就判断这个群体也会同样尊敬守法?群体中个人具有多样性,组成群体后会相互抵消?群体中的个人会各自按照理性行事?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进入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下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放弃自主思考,因此往往会形成教条、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等。因此温文尔雅的翩翩君子组成的群体做出一些无法想像的暴行也是可以理解的。(微观经济学的人的理性选择基础在群体情况下也是一个需要特别考虑的)

群体是没有理性的,群体中的个人不会进行理性思考,也没有讨论的自然习惯,因此往往会把复杂问题转化成口号式的简单问题。因此,革命年代的口号标语的影响力要远大于长篇说教分析,只要一句“无产阶级万岁”就足以使群情激愤、勇往直前。这种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因此普法工作者聪明地应用这一原理在路边的墙面上大大地贴出“抢劫警车是违法行为!”。

只有避免了分析和批判的观念才会在群体眼中具有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群体讨厌具有怀疑精神者,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情不自禁放弃个人立场,让群体做主。因此,无论多么荒唐的口号或信念,在群体中流行都是不奇怪的,全国人民都相信“深耕一丈二,亩产八万斤”而没有人明确怀疑就是很好的例证。也许群体中的那些可怜的臣民们真的看到了“皇帝的新衣”,而不简单地是诚心说谎。

群体中的个人放弃自主思考,因此,专业人士组成的群体和非专业人士组成的群体在判断上区别不大。

由于群体的以上特征,很多领袖就会利用这些特点,巧妙引导群众,按照他的意愿进行控制,以达到目的。作者总结出了三板斧:断言、重复和传染。

断言: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绝不以说理的方式来证明任何事情。“我们的产品好!”

重复:简单、有力的口号要不断地喊,比如脑白金的广告,重复到最后,想忘掉“收礼只收脑白金”都难。“我们的产品好,好,就是好……”

传染:大凡能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最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曾经看过陈独秀在三几年或四几年写的一封信,其中表现出的对共产主义及现实的认识非常深刻,但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不久后孤独地死去。“用我们的产品,腰不酸,腿不疼”说完后立即爬一百层楼梯。

熟练掌握这三板斧的领袖就包括希特勒,三板斧制服民众,在民意支持下发动二战。因此,“大众民主”与“独裁统治”之间有着直通车。

当然,群体的这些特征也不都是缺点,群体既可以做成暴行,也可以充当砸掉枷锁的革命者,为一个美好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这在单个个人看来是很难做到的,但处于群体之中就会义无反顾。

2007-09-10

我不想选择

医生:你这不能排除是阑尾炎,有两个选择,一:连续输液,直到疼痛消失;二:开刀切除;方法一治好后以后还可能再犯,方法二一劳永逸……

我:割了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医生:小手术,没啥影响。

我:不割有没有事?

医生:现在还不算严重,不割应该也可以治好。但随时有穿透的可能,到时候还是得割。选择一还是选择二?

要做选择了,如何是好?(能否连线场外嘉宾支持?-_-! )不割也有可能治好,但以后还可能再次痛苦。割就得开刀,往好好的身体上割个口子,想想就不爽。说是没有用的阑尾,可万一有用而又不知道其有用,割了出问题都不知道咋回事。这可咋选择?!又不是专家,哪种选择好谁知道啊,还是听专家的吧。专家可信吗?不会是吓唬我吧?人心不古啊,媒体报导很多医生都举轻若重,为了经济利益,小病说成大病,动不动就手术,反正又不在他身上动刀。不能信他的!……

十又三分之一秒之后,快速运转的大脑终于给出了一个非专业选择:不割,先输液。于是连续输了几天液,好了,貌似做出了一次正确的选择。不过,以后还可能再犯,如果再犯,等于多受至少一次苦,好像当初的选择又不那么正确,质疑当初的选择:(

痛苦,为啥让选择呢?!我又不是医生,这种决定应该医生做才对。我只是觉得痛苦,如何选择方案减轻痛苦应该是医生的事。

医生为什么让我选择呢?逃避责任?也许以前有过纠纷,导致大家互不信任,结果病人争取到了一些本应该是医生的责任的权利,于是就有了这种非正常职责划分的出现。

其实这种非正常职责划分岂止在医生病人中出现,其他地方也比比皆是。比如,借着需求调研的幌子让用户设计系统,让用户告诉怎么做,让用户在几个方案中选择,这就是典型地逃避责任,还美其名曰:贴近用户,尊重用户选择。这是逼着用户久病成医。

用户也许知道有啥困难,有啥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要求用户知道怎样解决就是专家的偷懒了。专家应该在收集到问题后给出解决方案,完整的解决方案,而非对每个问题让用户逐一选择,因为这样选择的结果是不会有逻辑性的,也不会有长远考虑的。

甚至有些情况下用户根本不知道有啥问题,更甭想提出解决方法了。这时候更需要专家担起责任来。

曾经有个医生给人看牙痛,看完之后还发现这个病人的门牙不整齐,于是不由分说就“强行”拿锉子给挫平了。这才是真正的专家,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家。

2007-09-09

战胜阑尾

据说阑尾这一人体器官在儿童期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在成人以后这一功能就退化没有了,处于下岗状态。但由于这么年轻就退休在家无所事事,总是不甘心,于是不时发个炎,搞点破坏,显示自己的存在。

我的也不例外,上周就暴动了一次,好在及时发现,及时镇压,经过一周连续的吊瓶输液轰炸,动乱基本平定,天下太平:)

但由于本人的仁慈,没有直接根除这个反叛分子,只是简单缴械处理,受到平叛大元帅的警告:“投降的敌人容易再次反叛,如想保持和谐共处,需安抚之,不可经常刺激。”看来一时的仁慈留下祸害无穷,郁闷。不过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威慑力量,提醒自己不要放纵。

另外,阑尾暴乱一事也从另一方面强调了:没用的东西就不要敝帚自珍了,放在那儿虽然可以怀怀旧,但终归会惹麻烦的。

家里的一堆破烂会占用昂贵的空间,还有可能因为太拥挤而引起火灾,可怕!“以后可能还会有用”这个想法往往永远不会变成现实。

代码中大段大段注释了的代码放在那儿,舍不得删去,总认为不远的将来还需要这些代码。于是一天天过去,注释或没有注释的无用代码越来越多,终于可怜的coder自己再也无法分辨敌友,在bug暴动面前束手无策,绝望之下隐退江湖,在街上以煎饼果子谋生(据说后来发了大财!!!)。

据说这个ex-coder的煎饼果子合伙人是另一个ex-coder,此人倒不是因为敝帚自珍,而是因为过于“预测未来”,总是预测很多将来的需求或功能,于是提前储备了很多代码放在那儿,最终也和刚才那位一样的下场。不过,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聪明人的错误,以至于此人至今仍见人就念叨“天亡我,非预测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