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30

快速考试法

一张试卷,一支笔。答题,从卷头到卷尾,从卷尾到卷头,或任意地方开始任意地方结束,再反复修改,直到煎熬至最后一秒,停笔交卷。传统的笔试都是这样的过程。

现在很多考生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尤其是很多职业资质考试。试卷放在计算机上做,好处有很多,比如根据答题情况而决定下一题,机器判分速度快等等。

然而很多考试虽然搬上了计算机却只是笔试过程的复制,比如固定的试题,固定的时间,考试过后机器判分出成绩等。笔试是这个规则和做法,机考也继承了下来。需要这样做吗?一定要这样做吗?

以前的规则是在当时的环境限制下决定的,新科技和新工具的利用是可以消除一些限制因素的,这也是利用新科技的动机。特定限制因素的去除,对应的规则还有必要存在吗?

纸质试卷的限制包括:不能实时判分,不能临时换题,不能限制多次修改答案……

用计算机能否消除这些限制?如果消除可以设计怎样的考试系统?

实时判分、临时换题:根据前几题的解答情况决定下一题,如果答的好就出难题,大步前进,答的不好就继续出容易题,小步探路。这样可以尽快地测出应试者的对应高度,节省应试者时间。

实时判分、一锤定音:一路答下,不走回头路。100分的试卷,如果答错的题分值到达41,考试结束;如果答对的题分值达到60,考试结束。对于结果只看通过与否的考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以上两种方式的可行性都基于机考的基本单位为试题,而笔试的基本单位为试卷。如果仅仅将试卷输入到计算机,然后用键盘代替笔,显然没有利用到计算机的真正价值。

你还在照搬客户现实流程设计软件系统吗?

2008-03-29

不必做弱者

日本的现代化也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威迫之下开始的。

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没有抵抗,在美国舰队到来后,“痛快”地开国通商,认识到自己落后时立即向“敌人”学习。可能是他们习惯于做学生了,向哪个老师学倒无所谓,只要是强者就行。怎么判断是强者?能揍自己的,揍得越狠越强。

中国是在战争失败后开国通商的,虽然有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列强的必要性,大部分人是怀着仇恨心理而抵制西方文明,更不用说学习。

仇恨和委屈,遮住了人的眼光和壮志。怀着此种心态是不可能进步的。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我们不是弱者,我们不必怨恨。或者我们是弱者,但我们不可怜。

2008-03-24

罗斯福新政

19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罗斯福临危受命。此君上任后立即全速开动印钞机,用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取代黄灿灿的金条,终于突破了黄金的生产限制,想要多少钞票就能印多少。当纸片足够多之后就用这些纸片做诱饵,将一个个在家门口晒太阳的失业劳动人民引诱到资本主义建设中,修铁路、筑大坝、建学校、搞绿化,好不热闹,而拿到纸片的受骗者们转手将汗水换来的成果投入到市场中,工厂得以将货物散发出去,有新的仓库可以继续接纳新生产产品,机器得以开工,原料得以进入,而生产原料的企业也得以运转,如此整个市场在新的血液带动下开始苏醒。罗斯福的经济救心丸起作用了,成功地进行注血、换血、启泵,达到正常血液循环。

一场漂亮的心脏急救手术。

彼得原理

快速浏览了一遍,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组织的基层以上都由一些不称职的人把持着。为啥会这样?作者认为是因为凡是在某一职位上称职的人随之时间流逝都会被提升,直到被提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上为止。因此,只要时间够长,层级够多,人总会被提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上;反之,这些职位上也尽是不能胜任的人。

职位上的人不能胜任当然对组织和其他人是糟糕的事,造成效率低下,危及组织生命;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呆着也不是轻松的事,很多人认识不到这超出了他的能力,于是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才不能胜任,于是拼命工作,还是不行,压力加大,身体各部分开始零星暴动起义,控制不好那就是燎原之火啊。咋办?

还能咋办?既然都上了,下是不容易了,只能用一招:磨洋工!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工作是干不好了,又必须在那个高度呆着,与其焦头烂额不如潇洒快活。如何办到?寻找工作之外能胜任的事,比如保龄球、高尔夫、琴棋书画等等。即使假装工作八小时,也还剩下十六小时嘛。工作咋办?装呗!既然抓不住实质,就抓表面吧,比如规章制度、图表、清洁卫生等等,显示自己没闲着就好了。不能产生多少效益,对不起那薪水是肯定的了,但尽量避免帮倒忙,这是职业道德问题!如果觉得过意不去,那就选定一个能产生的价值的事去做,把其他的撇下,多少会有点用。

其实,这策略历史上很多皇帝都用过,比如唐后主吟诗,宋徽宗作画,民万历做木工,法国路易十六修锁等等,都在皇位之外寻找到了胜任的工作,取得很高的造诣。结局如何?惨是有点,但那是因为他们是皇帝,平民百姓再怎么磨洋工也不会掉脑袋。

如果还没有上去,在不胜任的前一站,那恭喜了,战略位置不错,完全可以悬崖勒马,保持原地不动,享受胜任的快乐。领导说要提升你,能通过说不想被提升而实现愿望吗?很难,很多外界因素会阻止你说出这句话,比如整日催促夫君觅封侯的老婆。怎么办?还是装!这会要装傻,装作在目前岗位上就已经不胜任,领导自然也就会打消提升的念头了。当然这个不胜任是假装的,只是制造一些表象,工作还是不打折扣的,享受工作嘛!历史上这个策略也是应用很多,很多人为了逃避做官以归隐山林而痒疯卖傻,而做了官的也故作滑稽以求隐于世,比如东方朔。

从开出的药方来看,作者对此现象是悲观的。不得否认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如此悲观是不必要的。

首先,人的才能和组织的层级不是必然的联系,A、B、C、D四个组织层级从低往高,不是说做不了A,就一定做不了B、C、D。因此,提升也许会更胜任,甚至从不胜任到胜任。当然,目前的组织还是遵循A、B、C、D的顺序提升,这只是一种现实的做法而已。

其次,不胜任是否能变胜任?学习和培训能否有帮助?一般来说到一个新职位都会有段时间不胜任,但随之学习培训一般会达到胜任,然后会再往新的层级跳跃。这里就看是否承认人的能力极限了,如果认为有极限,在作者的时间足够长、层级足够多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不胜任的终极情况。但现实却是有时间和层级限制的。因此,不会那么糟糕。关键是组织的积极培训机制。

最不济也可以跳槽换个工作嘛,天生我才必有用,总会有一个工作适合的嘛,即胜任又没有腻。

2008-03-17

工资由谁决定?

两会刚开完,估计会上有人提劳动者工资的事了,另外新劳动法实施也有段时间了,到了阶段性检查的时机了,于是就有人开始讨论劳动者工资相关的事了。这倒是个问题,很多的问题,很大的问题,比如劳动者的工资由谁定?能否劳资双方坐下来谈判?国家能否制定各行业工资规范?能否规定各行业工资成本构成比例?……

几个嘉宾和主持人讨论的不亦乐乎,只是和惯常一样,只是讨论讨论罢了,动动嘴皮子,乐呵乐呵得~了!

国家能强制规定各企业的工资水平吗?除非回到计划经济,国家统筹。可能吗?!除非重新革命一次。

那如何才能涨工资呢?国家能有何作为呢?

考虑需求与供给。无外乎两个方向:加大需求与减小供给。

加大需求:国家搞好经济,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职位。到那时,只要是个人就有公司抢,谈工资?谈个啥,说多少是多少,根本不跟你还价!

对个人来说,提高自身稀缺程度,从学士、硕士、博士,直到壮士、烈士,越往上越稀缺,谈判筹码越高。当然,读傻了就算报废了,概不负责。

减少供给:消灭劳动者。

别紧张,不是指肉体屠杀,而是减少劳动者的供给动力。为啥为了一个工作机会拼得头破血流?为啥有了工作也不敢提涨工资?还不是混口饭不容易嘛!如果无须工作就有饭吃、有房住,谁还整天在资本面前低头哈腰?!政府能做啥?把失业补助定高点,各种保障机制完善点,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自然就牛起来了,不为五斗米折腰。

本来嘛,人生来不是为了工作的,工作也不是为了工资的。工作或工资都不是最终目的。

政府咋这么有钱?当然是经济搞好了!

简直太简单,太完美了!

扯淡,全是扯淡!

2008-03-09

敲骨吸髓!

今天提到一个购房贷款的例子,用户提前还款(本息等额贷款)对银行有啥影响。老师的分析是银行占了便宜,理由是在本息等额贷款情况下,用户一开始在还款中利息占了很大块,还的本金很少,以至于欠银行的钱还是很多,以后每月计息也多,当你想提前还款时,往往发现欠银行的本金超出你的预期,这时银行才会告诉你以前都是还利息了。其实这也好理解,按照复利的计算方法,在利率不变情况下,今天欠银行20年期的1万元的当月利息当然比10年后欠银行10年期1万元的利息高很多,所以一开始还的利息很多,而本金还的很少,也就是银行提前把利息收走了,而本金放在那,你想提前还款就得把本金还回来,之前收的利息休想拿回去,虽然那里包含了对提前还款到协议还款这段时间额外的利息,在公平情况下,在提前还款情况下应退还用户。

如此看来,在提前还款情况下,银行赚了,应该偷着乐才对,可现实情况却是银行刁难用户,阻挠用户提前还款,而不是鼓励用户提前还款。老师认为很难理解银行的“提前还款打乱投资计划”的借口,他们完全可以将提前收回的钱投到新的用户手里,运气好还能故伎重演,获得更高的收益。而用户则在提前还款时受到了以前预期不准的惩罚,多付出了很多不需要支付的利息。

基本理解老师的观点。但有些东西可能需要更深的思考。

首先,银行的“提前还款打乱投资计划”的借口是否有道理?记得在投资银行学的课上说过债券的一个风险是用户提前还款,当时的理由好像也是提前还款会破坏投资产生持续现金流的能力,当时没有仔细思考就接受了下来,看来还没有真正理解。孰对孰错?

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理性人足够聪明,能趋利避害。如果按照这个假设,用户会在什么情况下提前还款呢?如果手头有一笔钱,股市和07年一样火,傻根都能炒股挣大钱,你还会去提前还款吗?想再多借一点还来不及呢,当然不还。把房产抵押到银行借钱炒股也是很多人在07年的实际作为。如果是08年有一笔钱呢?投股市还是提前还房贷?在目前熊市预期下,已经有很多“专家”建议提前还房贷为好了。因此,这两种情况下,都是理性人掌握了主动权,将风险转嫁给了银行。看来银行的确也挺冤,在投资前景好的情况下钱被借出不还,眼睁睁地看别人挣钱,而在投资前景不好的情况下,钱又被还了回来,捂在家里发霉,岂一个郁闷了得。

果真如此吗?理性人假设是否站住脚?现实生活中谁能算得一清二楚?相信很少人能做到,大部分人凭感觉或偏见:有人认为反正银行的钱,不着急还,即使没有投资机会或收益预期低于利率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还,每月高高兴兴地送钱给银行;而另一些人总觉得欠钱不爽,一有钱就提前还贷,哪怕市场上有稳赚不赔且收益远高于利率的机会也要提前还贷。有这两种人的存在,银行还怕饿死?并且,即使普通用户在市场上找不到投资机会,银行作为专业机构也找不到?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住房贷款实在是太好的投资机会了,在如此低的风险下根本就不应该有如此高的利息(又在以惠民口号行搜刮之实)。

由于不知道理性人和非理性人的比例,所以还是不知道银行能否在提前还贷规则中占便宜。但银行作为专业机构,应该有这种统计分析,在数据指导下,应根据不同市场情况下以不同措施鼓励或惩罚用户的提前还款行为,目前做到这点了吗?当然没有,一刀切的刁难用户提前还款。为什么?最没前途的回答是“没做到精细化经营战略”;最简单的回答是“我们不缺钱,缺的是好的投资机会,而任人宰割的房奴是我们最好的客户,所以我们舍不得他们”。

为啥房奴是好客户?风险低收益高!至少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是这样。没钱还款就拍卖你的房子,房价涨着呢,不怕,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利率提高?我也跟着提啊,反正房奴买单。债券为啥能交易流通?就是有利率波动的风险,预期不同的人之间就产生了流通的势差。可是房贷没有这个风险,因此银行希望长期持有,不愿意和用户做交易。

可见,银行对提前还贷的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或者是经营管理不到位,或者是房奴的便宜好占。无论怎样,这是很容易占的便宜,虽然之前已经揩了不少油,可还是没揩够,没见骨头上还包着皮吗?!骨头里还有骨髓呢!

2008-03-03

善恶皆可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之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恶皆可师也!

 

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在诸国奔波不得志之时,有归隐教书之心,回归学术。

“吾党之小子狂简”,想起当年教授在实验室老师建议多抓学生做项目时说的:北大学生,谁知道毕业后会做什么,不必强求一定要做这些……

2008-03-02

中介万恶?

以前对中介的印象很不好。大学的时候就被中介骗了,当时想找个家教的活赚点钱又没有好的途径,于是从小广告上联系到了一个中介,由于当时社会经验少太傻,在一顿滔滔不绝的谎言过后高高兴兴地交了钱,领到第一个任务,回来后电话连续了雇主,对方却直接问能否提供英语四级代考。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了他,倒不是因为担心不能通过,虽然那时才大一,自己还没考四级,但对能过四级倒是很有信心。为啥拒绝?很简单,守法公民嘛,虽然很需要钱,但还没到需要冒替考被抓的危险的程度。

于是,下一个周末又去了,他们答应过第一个任务不成能继续介绍,直到成功为止。骑着借来的自行车赶到其办公点时却发现人去房空,携“巨款”跑了,门前只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傻子在那儿郁闷呢,相互聊了几句,一起骂了一通千刀刮的黑中介后各自骑车离去,只能认了。一百多大洋啊,现在看来当然不算什么,当时对我来说可是一笔钱啊,不缺钱我至于找家教的活吗?!所以当时恨中介恨的牙痒痒,从此在大学期间再也没有进过任何一家中介的门。中介在脑海里的印象就是“万恶”。

不过,在买二手房时又去找中介了,没办法,买房的门道太多太复杂,没有专业人士把关风险太大,如果花时间搞清楚所有事再一件件自己办成本也很大,因此只能去找“万恶”的中介,为了避免再次被骗,找了一个有很多连锁店的大中介,毕竟那么多店一夜之间撤离不太容易。结果还是不错的,整个过程虽有挫折但都不是中介的原因,他们还是挺专业的。因此对中介的印象好了一些,不是中介万恶,而是“骗子中介”万恶。

今天的课上老师介绍了银行的几个存在的理由或作用。

首先很容易想到的是降低资本交易成本,毕竟找到谁有钱谁缺钱、谁的信誉好等是需要花时间有成本的。有银行来代理这些就能降低总交易成本。

另外,由于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不打算还钱的人从不在乎利息多高。怎么办?信号传递机制),而贷款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冒险(谁欠钱谁是大爷!怎么办?激励机制)。银行的介入承担了这两种风险,进行专业控制,这对放款方也很有意义。

银行还有个作用是解决借贷双方的资本流通性矛盾,放款方想能够随时收回,而借款方想能够按自己的合适时机还款,这两个时间很少能一致。但银行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银行服务的客户不是特定的借贷双方,而是借贷两个集团,连接这两个集团的是一个“池”,具有缓存功能,其服务内容也不是借贷这个事务,而是货币的流入、流出,好比配对不同规格的出水管与接水管是麻烦事,而将所有出水管的水流到大池子里,水再从大池子里分流到接水管就容易多了,并且可以任意控制。因此银行在这个过程的作用的本质就是将“特殊个体”整合成“一般”。

优秀的中介在交易的双方也起到了信息披露、降低交易成本、配对交易双方等功能。银行的主要作用和中介的作用是相似的,因此,可以认为银行就是一个“中介”,打通借贷双方的中介。

其实软件开发里用到的“中介”也不少,比如连接池、软件的分层架构、JMS等中间件等。这些“中介”的功能也在于降低前后端的开发成本、明确前后端的职责与沟通的简化、资源的集中有效利用等。

而网络的出现,导致了很多“电子中介”的诞生,比如ebay、阿里巴巴等。降低交易费用、信誉评价机制、付款双向保证机制、个体整合成社群的规模等正是“中介”的功能实现。

所有的这些其背后的思想何其相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