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中介的印象很不好。大学的时候就被中介骗了,当时想找个家教的活赚点钱又没有好的途径,于是从小广告上联系到了一个中介,由于当时社会经验少太傻,在一顿滔滔不绝的谎言过后高高兴兴地交了钱,领到第一个任务,回来后电话连续了雇主,对方却直接问能否提供英语四级代考。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了他,倒不是因为担心不能通过,虽然那时才大一,自己还没考四级,但对能过四级倒是很有信心。为啥拒绝?很简单,守法公民嘛,虽然很需要钱,但还没到需要冒替考被抓的危险的程度。
于是,下一个周末又去了,他们答应过第一个任务不成能继续介绍,直到成功为止。骑着借来的自行车赶到其办公点时却发现人去房空,携“巨款”跑了,门前只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傻子在那儿郁闷呢,相互聊了几句,一起骂了一通千刀刮的黑中介后各自骑车离去,只能认了。一百多大洋啊,现在看来当然不算什么,当时对我来说可是一笔钱啊,不缺钱我至于找家教的活吗?!所以当时恨中介恨的牙痒痒,从此在大学期间再也没有进过任何一家中介的门。中介在脑海里的印象就是“万恶”。
不过,在买二手房时又去找中介了,没办法,买房的门道太多太复杂,没有专业人士把关风险太大,如果花时间搞清楚所有事再一件件自己办成本也很大,因此只能去找“万恶”的中介,为了避免再次被骗,找了一个有很多连锁店的大中介,毕竟那么多店一夜之间撤离不太容易。结果还是不错的,整个过程虽有挫折但都不是中介的原因,他们还是挺专业的。因此对中介的印象好了一些,不是中介万恶,而是“骗子中介”万恶。
今天的课上老师介绍了银行的几个存在的理由或作用。
首先很容易想到的是降低资本交易成本,毕竟找到谁有钱谁缺钱、谁的信誉好等是需要花时间有成本的。有银行来代理这些就能降低总交易成本。
另外,由于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不打算还钱的人从不在乎利息多高。怎么办?信号传递机制),而贷款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冒险(谁欠钱谁是大爷!怎么办?激励机制)。银行的介入承担了这两种风险,进行专业控制,这对放款方也很有意义。
银行还有个作用是解决借贷双方的资本流通性矛盾,放款方想能够随时收回,而借款方想能够按自己的合适时机还款,这两个时间很少能一致。但银行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银行服务的客户不是特定的借贷双方,而是借贷两个集团,连接这两个集团的是一个“池”,具有缓存功能,其服务内容也不是借贷这个事务,而是货币的流入、流出,好比配对不同规格的出水管与接水管是麻烦事,而将所有出水管的水流到大池子里,水再从大池子里分流到接水管就容易多了,并且可以任意控制。因此银行在这个过程的作用的本质就是将“特殊个体”整合成“一般”。
优秀的中介在交易的双方也起到了信息披露、降低交易成本、配对交易双方等功能。银行的主要作用和中介的作用是相似的,因此,可以认为银行就是一个“中介”,打通借贷双方的中介。
其实软件开发里用到的“中介”也不少,比如连接池、软件的分层架构、JMS等中间件等。这些“中介”的功能也在于降低前后端的开发成本、明确前后端的职责与沟通的简化、资源的集中有效利用等。
而网络的出现,导致了很多“电子中介”的诞生,比如ebay、阿里巴巴等。降低交易费用、信誉评价机制、付款双向保证机制、个体整合成社群的规模等正是“中介”的功能实现。
所有的这些其背后的思想何其相似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