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r is a tool made by Microsoft for FREE!!!
2006-12-28
2006-12-17
民族文化保护
今天看了一段CCTV的记录片,介绍原生态歌曲的保护问题。所谓原生态歌曲也就是各个民族的民歌,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音乐。其中介绍了两个被带出山村的侗族青年,上过在CCTV唱歌,出去见过世面,出了名,于是村民们很羡慕他们,开始捡起即将完全丢掉的侗歌。看到这里好像侗歌有救了。然而,镜头拍摄他们带着孩子离开村子外出到城里表演时,他们说他们想靠侗歌让村里人生活好起来,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希望孩子在城里成长,将来在城里生活。我相信他们的这些话像他们唱的歌一样,是原生态的话,没有经过修饰、改编的大实话。
也许这些话让一开始发现他们并带他们下山的、本意是保护民族歌曲的人失望了,但这不能怪他们,他们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不能因为我们希望保存文化的多样性而强迫别人保持原始的生活。但能否如他们所愿呢?他们也很迷惑,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村庄、牦牛和城市有矛盾,但具体我们也说不清楚”。如何能让他们的歌曲和他们的追求达成一致,是个问题。
于是有人开始想办法了。片中还介绍了另一个名族,好像是彝族,也有动听的、但正在消亡的民歌,同样有“好事者”将善歌者引出,参加青歌赛,并且夺得原生态歌曲类第一,于是也出名了,当地政府便将那个村开发成旅游点,组团演出。希望能以歌养歌,以经济利益驱动村民们学习、传承民歌。
看似一箭双雕,既让村民们改善了生活又保护了民歌。但感觉总是不对劲。这些民歌本来是在自发的、没有功利目的的情况下歌唱的,有的还是在情人间单独歌唱的,而现在却为了把游客吸引过来并且把钱掏出来而歌唱,唱这些歌曲的人还会像以前那样快乐地歌唱吗?会不会刻意迎合游客的口味而使原本纯朴的民歌庸俗化?唱出来的还能叫原生态歌曲吗?对此比较悲观。
另外,在游客散尽、夜深人静的时候,歌唱者会不会因为因金钱驱动而为远道来猎奇的游客强颜欢笑、歌唱而感到自尊受伤害?游客所猎奇的对象不是别的东西,正是他们。很多游客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听他们的优美歌曲,而仅仅是满足一下好奇心。大部分人对人文旅游有两种心态,对强大的国家或民族是抱着仰视态度的,而对弱小者是抱着居高临下或让人不舒服的怜悯态度的。或者就不把被参观者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而仅仅作为参观的对象,和雕像、山水、动物一样。
这不同于单个歌手在娱乐场所演唱,那是个人的表演,在工作场所,是一种职业,在这个时代一般不会有自尊的问题,往往还会博得他人的崇拜,作为明星而存在。但作为一个集体就不一样了,一个村庄或民族都靠为外人唱歌而生存,这会让人瞧不起。尤其是是整个生活空间被外人闯入,使他们的一切暴露于闯入者面前,一切都在展览,失去了真正的生活空间。
那如何保护这些正在消失的民族歌曲呢?在保护任何东西之前,需要知道这个东西存在的原因,否则存在的原因都没有了,怎能保证其存在呢?很多民歌都是民俗仪式上歌唱的,在古代,信息不畅,对外交流少,因此其风俗能几千年传承,而现在,对外交流频繁,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并且他们羡慕外面世界的繁华,模仿外面世界的生活方式,很自然,他们逐渐抛弃旧的生活方式,拥抱新世界,旧风俗开始瓦解、消失。比如,以前男女表达爱慕需要用歌唱,现在见过世面之后,他们变得大胆、直接,三个字搞定,无须繁文缛节。
可见民歌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了。能怎么办?最现实的是赶紧用录影/音设备将能保存的保存下来,供以后研究和回忆。如果能让其与时俱进,在新的生活方式下找到生存土壤,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那也已经不是当初的民歌了,而是新时代的民歌,录影存档还是必要的:)
也许,只能顺其自然,该消失的总会消失。即使看着其消失,也不能因为要强迫保护它而让歌唱它的人放弃新生活过着原始的生活,这是不公平的。就和不能因为要保护四合院而让北京人不住高楼大厦一样。很多东西已经消失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小时候,没有电,自然也没有电视、电扇,夏天的晚上,庄子上的人都到谷场去乘凉,大人们聊天,孩子们一起玩耍,并且有时候大人们会给我们讲牛郎织女之类的故事。等到有了电,家家有电视、电扇的时候,没有人出来乘凉了,自己在家扇着电扇看电视。现在,对于我来说,我对乘凉有很多回忆,认为这一习惯的消失是一个损失,甚至希望大家放弃电视电扇,重新聚到谷场,但这只能是希望而已,不可能强迫大家放弃电扇电视而回到手摇扇子的生活中。
2006-12-15
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
也许是妒嫉心理开始控制我的思维,开始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海龟创业就能有优惠政策呢?”
据此人透露优惠政策其实是诱饵,用来钓更多的海龟,理解了:)
可是为什么要钓更多的海龟,而不是饲养更多的土鳖呢?现今可是有很多土鳖刚养成出栏就被活埋了啊?!
可能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样,海上的海龟比土鳖更有营养。
只要从海上来的海龟就很有营养吗?从越南、巴西来的海龟和从美国来的海龟一样营养吗?
~!@#$%^&*..........
话归正题,想到最后,就一个问题:海龟就一定意味着人才吗?
显然不一定,地球人都知道!能出海和人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两者只有关联关系。即并不是因为能出海所以是人才,也不是因为是人才所以能出海,而是能出海和人才这两者之间有可能有共同的“因”,比如求学的意愿、智商高、情商高......由于这些“因”在一个人身上不容易直接测量,因此只好借助关联表现来判定是否是人才。地球人都知道的问题,这种关联测量到底是准确率不高。为什么不去寻找更好的关联项来测量?不得而知。
考试成绩好是工作好的“因”吗?不是。同样的道理,成绩好和工作好是关联关系。成绩好可能是因为智商高、学习效率高、有顽强的品质......这些也是某些工作所需要的。比如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合理的时间计划,并且很好地执行,得到理想的成绩,这种能力应用于工程项目中也是很有用的。很显然这种关联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用,并且不是最准确的。谁见过通过考试成绩选CEO的?CEO需要的很多品质是考试所体现不出来的,即两者不存在共同的“因”。
一脸茫然的保安还在寻思自己为什么被训斥,自己的想法到底哪儿错了?“开好车都是有钱人,即:开好车=有钱人,有钱人无需做小偷,所以开好车的不会去偷车,是好人......”
2006-12-13
游击项目组
婚庆是每家每户、从古至今办下来的,因此形成了成熟的Process,当然各个地方、各个时代,这个Process会稍有不同,但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时间内,这种Process可以认为是标准和固定的,并且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耳熟能详(世代相传及左邻右舍互相学习,无意中的培训工作做的好)。
操办者一般都是父母(喜东家),婚庆的主要目标是迎娶儿媳进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做一系列事情。同时,还要招待到家中庆贺的客人,让客人满意。在农村,办事都是讲排场的,否则会被人笑话,因此招待这些客人虽然不是最终目标,但是招待的好不好却是最终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一般情况下儿媳进门这个目标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在农村,所有的事都在家里进行,而做这些事情光靠家里人肯定是不够的,并且有些事需要“专业”人士办理。因此,需要找人帮忙(招聘)。在前一个月左右会定下主要人员,如厨师、支客等,厨师、支客一般是比较专业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因此很多人家的事都请相同的人。而其他打杂的人,比如端茶倒水、上菜、放鞭炮等的人是无需太多技能,随便人都可以做的,提前几天找一下关系好的亲戚或邻居就可以了,在乡土农村,主要靠人情,大家有事互相帮忙,所以若以金钱衡量,这是非常低成本的。
在婚庆的前两天,和厨师一起讨论筵席用什么菜,要准备多少等等(resource),都筹备好。等到婚庆当天,大家各司其职,由支客协调大家运作,比如每一轮要开多少桌饭菜,什么时候开等等,而喜东家这天只需要招呼客人,也听候支客的安排。
整个过程在我看来是忙而不乱,从做项目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立项(定婚期)、组织人员、选Process(风俗)、执行依次展开。其中人员组织是比较有意思的,所有人都是临时组织在一起的,其中,支客扮演了PM的角色,在婚庆当天执行的过程中协调大家的工作。而老板(喜东家)在前期准备过后,到真正执行时把执行权力交给PM,也颇符合现代组织执行方式。
为什么一群临时召集的人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这件事,而很多公司养了那么多人却做不成事?可能是以下原因:
1. Process成熟,所有人都耳濡目染,对其比较了解,连打杂的人都知道。
2. 有专门的PM,协调大家工作。
3. 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很清晰。
4. 工作复杂度低,大家都能胜任。
5. 不需要太多的交流与协作。
软件项目可以这样做吗?从事软件开发的人从在公司上班到在家等待临时聘用。公司从养一批人到只养小部分人,大部分人等项目启动时临时招聘。从目前看是不可行的,没有统一的Process,工作复杂度大,不是随便选人就能胜任的。所以有两个问题:
1. 如何能有一个统一的Process?
相对容易,基本上软件开发的Process大同小异,找一个组织,出一个规范,一开始强迫参与者遵从这个规范,慢慢就推广开了。
2. 如何能使工作复杂度降低,或者如何提高参与者的技能,或者如何迅速找到合适的人?
这个相对困难,由于工作本身的特性,工作复杂程度降低可能性不大。提高参与者的技能得靠学校的教育和参与者自身的修炼,也不是能随便提高的,如果还需要临时培训,又偏离了本意。最有可能突破的是迅速找到合适的人,但目前看来也很难,很多人都有各式各样的证书,但更发达的是到处是办假证的小广告:(。况且,即使是真正考下来的证书,也不完全代表实际的工作能力,虽然没有比考试更有效的评判手段,但靠考试远远不够。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人只能是管中窥豹或瞎子摸象。
TopCoder好像正在按照这个游击组织的模式在做,他们有自己统一的Process。通过各种活动如竞赛等聚集软件开发者,记录开发者的历史表现。把软件分解成独立模块,发布出去,让设计者竞标,即大家都提交自己的方案,方案选定后再发布,让开发者竞标,开发者提交自己的代码,从中选取。
这种打游击的项目组织方式对单个组织来说的效率,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2006-12-09
简约设计
在不断地按遥控器选台中,偶然看到CCTV2的2006创新盛典节目,正在颁奖,啥奖项没看到,只看到一个评委给三款最终获奖的数码产品做的评价,每个产品只有寥寥几句,但是却都包含一个词——“简约”。不禁想到这几天看的ALAN COOPER的《交互设计之路》,难道评委也正在读这本书?呵呵,这不重要,不过他们的思想或者说人们对产品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功能简约,使用简单。
这本书看了一半了,颇受启发。其副标题是——让高科技产品回归人性,因此其主体是很容易理解的。书的开篇当然是描述问题:目前高科技产品,尤其是软件产品的普遍问题——难用,操作复杂,让普通人用起来倍感沮丧。对这些产品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跳舞的熊”,即产品的确能用——能跳舞,但很难用——熊跳的很难看,更甭说优雅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作者给出的诊断就是大家都让程序员来设计产品,而程序员恰恰是比较奇怪的一群人,对技术痴迷,但不通“人”道,因此自然而然用逻辑人的思路、技术理解力来设计产品,结果是设计出来的产品让普通用户感觉头痛沮丧(好比是让疯子来管理疯人院)。缺乏真正的产品设计阶段。接下来开的药方是:在开发前作专门的产品设计,还没有读完,不知还有什么秘笈。
书中有几个观点是比较有启发性的:
1. 认知摩擦:当人类智力遭遇随问题变化而变化的复杂系统规则时遇到的阻力。软件交互的认知摩擦度很高,因为根据输入,有很多可能的结果,难以预测,面临难以预测的东西当然让人郁闷。
2. 编写软件的成本不是变动成本(开发出来后可以有无数拷贝),因此降低变动成本增加利润的方法没有效。只能增加固定成本投资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来增加利润。新经济的本质是需要增加在制造所有产品上的整体费用,而不是降低单个产品上的个体费用。
3. 功能多未必好,每一项可能有用的功能都会淡化那些真正有用的功能。
4. 推迟交付比交付一个滥产品好。
5. 三品质概念模型:可能性(技术),可行性(商务),期望性(设计)。前两者目标不同(技术人员希望功能更强,商务人员希望拥有更多市场份额),需要期望性来平衡。
6. 产品满足需求是最低要求,更高的要求是满足用户的期望。满足用户期望的产品才能拥有用户忠诚度。
...........
回想到前几天在公司报销时遭受的折磨:由于出差三个月,中间没有报销,工资全部投资于发票中还不够,欠了好几屁股债,债主们现在嗷嗷待哺,于是回到公司就怀着急切的心情报销,由于是三个月的积压一起报销,填的项目比较多,习惯于填几项就保存一下(对这个系统实在是不放心),填到一百多项后就保存不了了,一点击按钮就没有反应了,来回填了几次都保存不了,只得硬着头皮一口气填下去,期望到最后一步提交能成功就不用保存了。终于如履薄冰地填到最后一项,祷告一番后点击提交按钮,弹出一个窗口,上书“Validating....”,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等待结果,左等不出来,右等也不出来,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止了“Validating”,页面出错了,按任何按钮都不反应,知道努力白费了,只能使用绝招:关窗口,重新登陆,重做。由于不知道什么原因做不下去,所以反复尝试,反复失败,前后浪费了两天时间,最终不得不分成两次报销上去。过程中强烈感觉愤怒、沮丧、绝望,如果做这个系统的人在旁边,肯定上去揍他两拳解恨,当然做这个系统的人肯定不在旁边,只看到这个系统上面毫无惭愧地写着:Oracle Application.......
手机?绳链?
对《手机》中严守一最终将手机扔到火中,颇有感触。身上带着手机总像一条狗被拴上了一根无形绳链,无论时间空间,时刻被人牵引着,尤其在有事有压力的时候。
以前一个项目实施后,总是通过手机上来各种远程求助或投诉,不堪其扰。某一日,忘记带手机上班,倍感轻松。
最近关于手机的压力体验更加强烈,每次通宵割接之后,想白天睡一会儿,每次都是刚一闭眼就有电话,还不能关机,郁闷至极。这两天由于短信网关给的连接数不够,导致系统对外提供的连接数也不够,屡有人“找上门”来,尤其今天下午达到顶峰,从2点开始两个项目联系手机此起彼伏,几乎没有间歇,大家像对待烫手的山芋一样,不愿接,但又不能不接,只能硬着头皮接,解释问题,让大家稍安勿躁。几人濒于崩溃。
自己身上拴着绳链当然不爽,可是别人身上拴的绳链牵在自己手里就是相反的感觉了:爽!一边接别人“找麻烦”的电话,我们也在不停地找网关的麻烦,不停地打相关人员手机,虽然人家很明显很烦我们,基本能不接我们的手机就不接,无奈我们也被逼上绝路了,豁出去了,一遍遍锲而不舍地拨打骚扰,不达目的不罢休,终于把问题搞定。别人的绳链帮了我们的忙:)
看来找人帮忙脸皮要厚,要坚持,要用好对方的绳链,把其想象成被捕,克服联系恐惧感(和很多不友好的人联系会有潜在或明显的压力和恐惧感,恰恰有很多人,尤其是甲方是不友好的)。
(成功)+ ——>失败 定律?
大意了,大意了
乘了这么多次飞机,都是在机场苦苦地等飞机,没想到今天早上(12/6)居然被飞机给甩了。
昨天订票的时候为了替公司省点钱,又确定今天早上肯定走,所以要了4折票,票务特意提醒我不要迟到,因为打折票不能和全价票一样随意改航班。当时回答人家肯定不会迟到,一则9:40根本不算早,再者,从来没有误过航班,只有航班误我。
因为觉得9:40的航班,时间很充裕,所以今天早上听到闹钟后没有赶紧起床,而是想咪一会儿再起,哪知再次睁眼的时候便发现8点了,赶紧起来,此时还没有觉得时间不够了,当时还是抱着时间多的想法,觉得无论如何时间还是够的,于是吃了早饭才走,出门的时候看了一下表,感觉不对了,立即启动数学思维,8:40了,一个小时,从家到机场就得半个小时,而在飞机起飞半个小时前停止换票,看来有点玄了,不过又安慰自己,凭以往经验,飞机能正点起飞的是比较罕见的,只要晚点就没有问题了。于是由以往害怕飞机晚点到盼着飞机晚点。
最终事实再次验证了墨菲定律的正确性,想要的一般得不到,不想要的总会来到,晚了5分钟,不得登机。于是只能求助票务,退掉手中的机票,重买了另一张,钱没有省,反而赔了。
被上了一课,一开始每次都早早去机场,发现去得太早,于是一次比一次晚,没有败绩,于是大意了,甚至都懒得算时间。多次连续成功,放松了警惕性,于是某一天惨败,(成功)+ ——>失败 定律?历史上辉煌的文明总是被野蛮人手持棍棒摧毁,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