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回老家一趟,弟弟结婚,家里操办喜事,本想帮点忙,但可能是一贯给家里的印象就是游手好闲,所以那几天也就被安排成“无所事事”了:(
好在我不怕闲着,于是除了应酬一下客人就在一边站着或坐着,看着其他人忙活。其实,这种操办喜事的过程,看过很多次了,小的时候亲戚们家里只要有这种事,一般我都会随大人过去的,一则看热闹,二则大吃一顿:)
这次“看热闹”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名词:项目管理。婚庆当然是一个项目,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在限定的时间做成一件事。顺着这个名词想下去,还是蛮有意思的。
婚庆是每家每户、从古至今办下来的,因此形成了成熟的Process,当然各个地方、各个时代,这个Process会稍有不同,但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时间内,这种Process可以认为是标准和固定的,并且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耳熟能详(世代相传及左邻右舍互相学习,无意中的培训工作做的好)。
操办者一般都是父母(喜东家),婚庆的主要目标是迎娶儿媳进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做一系列事情。同时,还要招待到家中庆贺的客人,让客人满意。在农村,办事都是讲排场的,否则会被人笑话,因此招待这些客人虽然不是最终目标,但是招待的好不好却是最终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一般情况下儿媳进门这个目标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在农村,所有的事都在家里进行,而做这些事情光靠家里人肯定是不够的,并且有些事需要“专业”人士办理。因此,需要找人帮忙(招聘)。在前一个月左右会定下主要人员,如厨师、支客等,厨师、支客一般是比较专业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因此很多人家的事都请相同的人。而其他打杂的人,比如端茶倒水、上菜、放鞭炮等的人是无需太多技能,随便人都可以做的,提前几天找一下关系好的亲戚或邻居就可以了,在乡土农村,主要靠人情,大家有事互相帮忙,所以若以金钱衡量,这是非常低成本的。
在婚庆的前两天,和厨师一起讨论筵席用什么菜,要准备多少等等(resource),都筹备好。等到婚庆当天,大家各司其职,由支客协调大家运作,比如每一轮要开多少桌饭菜,什么时候开等等,而喜东家这天只需要招呼客人,也听候支客的安排。
整个过程在我看来是忙而不乱,从做项目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立项(定婚期)、组织人员、选Process(风俗)、执行依次展开。其中人员组织是比较有意思的,所有人都是临时组织在一起的,其中,支客扮演了PM的角色,在婚庆当天执行的过程中协调大家的工作。而老板(喜东家)在前期准备过后,到真正执行时把执行权力交给PM,也颇符合现代组织执行方式。
为什么一群临时召集的人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这件事,而很多公司养了那么多人却做不成事?可能是以下原因:
1. Process成熟,所有人都耳濡目染,对其比较了解,连打杂的人都知道。
2. 有专门的PM,协调大家工作。
3. 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很清晰。
4. 工作复杂度低,大家都能胜任。
5. 不需要太多的交流与协作。
软件项目可以这样做吗?从事软件开发的人从在公司上班到在家等待临时聘用。公司从养一批人到只养小部分人,大部分人等项目启动时临时招聘。从目前看是不可行的,没有统一的Process,工作复杂度大,不是随便选人就能胜任的。所以有两个问题:
1. 如何能有一个统一的Process?
相对容易,基本上软件开发的Process大同小异,找一个组织,出一个规范,一开始强迫参与者遵从这个规范,慢慢就推广开了。
2. 如何能使工作复杂度降低,或者如何提高参与者的技能,或者如何迅速找到合适的人?
这个相对困难,由于工作本身的特性,工作复杂程度降低可能性不大。提高参与者的技能得靠学校的教育和参与者自身的修炼,也不是能随便提高的,如果还需要临时培训,又偏离了本意。最有可能突破的是迅速找到合适的人,但目前看来也很难,很多人都有各式各样的证书,但更发达的是到处是办假证的小广告:(。况且,即使是真正考下来的证书,也不完全代表实际的工作能力,虽然没有比考试更有效的评判手段,但靠考试远远不够。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人只能是管中窥豹或瞎子摸象。
TopCoder好像正在按照这个游击组织的模式在做,他们有自己统一的Process。通过各种活动如竞赛等聚集软件开发者,记录开发者的历史表现。把软件分解成独立模块,发布出去,让设计者竞标,即大家都提交自己的方案,方案选定后再发布,让开发者竞标,开发者提交自己的代码,从中选取。
这种方式有其特点,上面人气也不错,但是对于大多数开发者是不适合的,通过竞标,如果做的人太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浪费。从整体角度来看,效率不高,虽然对TopCoder来说效率非常高。
这种打游击的项目组织方式对单个组织来说的效率,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