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乎每个公司都会把用户需求看作第一位,用户是很重要的,最具说服力也是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在无神论主导的中国,很多公司把“客户就是上帝”这个口号绣在红布上,悬挂于最明显的地方,以为这就能骗得了“上帝”了。其实我等聪明的“上帝”心里明白得很,没有信仰的人(公司)对上帝是毫无敬畏之心的,表面称你为上帝,心里暗想骗你没商量。
既然用户很重要,那么在设计产品时当然要考虑用户需求,到底什么才是用户想要的?很自然就进一步思考:什么对用户来说是重要的?
于是分歧出现:一部分人认为功能对用户来说很重要,用户希望产品的功能越多越好,越强大越好;另一部分人认为易用性很重要,用户使用产品,需要简单并且能达到目的,复杂的东西会杀死过多的脑细胞。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争论不休,这也是Don的一篇社论引得江湖大乱的原因。
也有人(Simplicity Does Not Pay Too Early)想趁机一统江湖,说这争斗的两方其实不矛盾,说的是一个理,纯属误会,大水冲了龙王庙。此人亮出的兵刃是“产品接受周期图”,简单说来就是:产品在刚出的时候功能肯定不全,于是越多功能的产品越受欢迎,并且早期的产品使用者都是接受能力强的新潮用户,具有较强的新产品学习能力,因此,对于产品的复杂度不太在意。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功能越来越多,以至于达到极值,这时候产品的用户也不断扩展,除了前期的新潮用户,很多保守用户也加入使用者大军,这些用户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使用产品,于是更看重其需要的功能,并且不想花时间去学习使用那些高级功能,于是简单的产品会受欢迎。
看起来是很锋利的兵器:分析得很有道理,从逻辑上能讲得通,但是不知实际效果如何,是否经得起现实统计数据的打磨。
无论如何,这些争论都体现了我们作为产品设计者的思维逻辑,在设计的时候会努力思考什么对用户重要,于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做出产品。希望用户能够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但往往用户并不领情。为什么会这样?Don指出:我们的逻辑对用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用户有自己行为,不受我们的逻辑控制。
这可能源于作为一个逻辑人对自己认识用户的能力的悲观。但不可否认,有很多偏见左右着我们,让我们自以为了解用户,了解了用户的逻辑,于是一路思考下去,直到发现南辕北辙(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如果不能靠我们已有的了解加上逻辑思考,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顺应民意了,观察用户的行为,而不管我们的逻辑是怎样的。这可能也就是极限编程中让用户代表和开发团队共同工作的原因,最大化地体现真正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我们的设计。但一两个用户代表就能体现民意吗?什么是民意呢?
顺应民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