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9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很容易理解的话,大实话。

书店里充满了名为《金牌**法》《万能**》《反***》《驳**》等的书,各种培训的课上讲师们也不谴余力地鼓吹各种“神术”,同时痛批同此“神术”竞争的“巫术”。

所谓爱的盲目,恨的入骨。对软件开发来说,“神术”即通常所谓的“银弹”。遭受软件开发“折磨”的工程师或管理者都在不停地寻找“银弹”,以便早日脱离苦海。在此过程中,时不时地有人宣称找到或发明了“银弹”,于是大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按照“银弹宝典”的指导炮制使用“银弹”。有人满意,有人失望,满意的人奉之为“神术”,失望的人视之为“巫术”。时间过的越长,满意的人越少,失望的人越多。于是又有人站出来宣称找到或发明了另一种“银弹”,新的轮回开始了......(Life Cycle of a Silver Bullet

对于“环境”(软件类型、需求、技术要求、客户、管理者、员工等因素)依赖太多、不可重复的软件开发,何来标准化的“银弹”?所以我宁愿相信没有“银弹”就是“银弹”,也不相信有同一标准的“银弹”。开始一个项目前,不可能选定一个公开的、标准化的开发方法。而只能针对项目情况,针对目标设计方法。具体的方法很少能完全clone到另一个项目中,具体方法而只能随需而变。不变的是一些准则。

等目前的项目结束后再对此进行总结。先打一个欠条:)

2006-08-27

手术减肥法与系统论

中午看CCTV10的人物节目,其中介绍了一个海外华人外科医生(名字忘了),发明了一种新的手术减肥法。对我来说还真是很新奇的方法,以往关于手术减肥只听说过吸脂,其它的就没有听说过了。而今天的节目介绍的手术减肥是在源头上动手:在胃上作文章。
其中介绍:以往的手术减肥中使用的方法是切除一部分胃,这样胃里能装的食物就减少了,人体吸收的营养也相应减少了,营养过剩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可是胃是人体器官,为了减肥而切除一部分终归是不好的,短时间的确能达到手术目的,长时间却显示了副作用,对手术对象产生伤害。而此医生的新方法是使用一种简单装置,在胃的外面某个位置套上,具体位置得看想达到的效果而定,这样就限制胃的容量扩张,有效容量下降,也同样可以控制进食量,达到目的。

从未想过如此手术方法,听起来感觉有点疯狂,居然为了减肥要对胃动手术。可是节目结束时那个医生的一句话却给人以启发:中国同行的手术技巧没有问题,缺少的是对系统的掌握。
也许这句话的本意不是我所理解的,但的确帮助了我的理解。

的确,人体是一个系统,从进食这个过程来讲,有外部输入、内部处理、输出。减肥是输出过剩的问题,很显然问题的解决可以在各个环节进行。

1. 外部输入
外部输入包括食物的获取,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储藏室:胃,作为储藏食物功能的胃应该还算作外部输入部分。这部分的控制最常见的就是节食,有意识的控制进食量。对胃动手术的方法今天是第一次听说(孤陋寡闻了:( )。
把进食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应该是很好的预防肥胖方法。

能否把食物中加入一种调料,减少口腔感觉到美味,自然降低进食量?当然应该是可以的,不过谁能忍受难吃的食物呢?如果吃的都是难吃的食物自然不会有肥胖的问题。人的本性是爱吃美味的,“食色,性也!”,不可违背。除非在困难的时期,食物供应不足,这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广泛的肥胖问题的原因。


2. 内部处理
就是肠胃对食物的消化。
其实切去一部分胃也在消化上起了作用,对营养的吸收面积变小了,当然营养吸收的也少了。不知道有没有切除一部分肠子的,应该也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除了对肠胃进行“裁员”之外,有意识地降低其效率也是手段之一,一些减肥药应该就是减少肠胃的吸收效率。
由于身体系统异常复杂,各单元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所以对单元的功能改造或控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会影响系统其它部分,例如切除部分胃虽然达到减肥目的,但是也会引起其它问题。
最终吸收的营养一部分被立即消耗掉,另一部分变成脂肪被存储起来。所以这里也可用加以控制,即提高第一部分的比例,也就是常见的运动减肥(适度运动)。

3. 输出
最终产生的脂肪就是输出,也就是肥胖问题的表现,脂肪堆积过多。处理方法也很直接:消耗之。方法也是形形色色:
饥饿法:摄入的食物少于人体需求,则人体会调用战略储备--脂肪。这种方法短期有效,但如果一旦停止饥饿,身体会进行疯狂储备,因为饥饿时对储备的使用增强了储备机能的能力,好比经常打仗的国家的军队机构的能力不会太弱一样(在和平年代,各个国家也会经常进行军事演习,以保持战斗力)。于是体重立即反弹,减肥宣告失败。
大量运动法:通过超出正常量的运动以消耗多余的脂肪。缺点和饥饿法一样,容易反弹。但是运动会增强身体系统其他单元机能,即使减肥不成功,对系统总体还是有好处的。
抽脂:直接物理去除脂肪,只耳闻,不知长期效果如何。
还有就是前段时间电视里广告狂轰乱炸的仪器“燃脂”,现在都不让上电视做广告了,看来是骗人的。
有些减肥药也是号称能排出脂肪,不知是否骗人的,宁可相信其是骗人的。

总之,一旦积累过多脂肪,想清除之就难了。并且开了个头之后,还有继续加重的动力,因为越是肥胖,行动越不变,运动量减少,导致更加肥胖,恶性循环。(又曾听一较胖的朋友在吃饭的时候深情地盯着红烧肉说道:“越胖我是越想吃肥肉”)

看似简单的减肥实不简单啊,因为人体是复杂的系统,动一发牵全身。从上面分析来看,在输入进行控制最有效;内部处理处进行手术控制可减肥,但引起的后果不可接受;输出处已经没有啥好方法了。

鉴于本人已轻微超重,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做到:
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2006-08-25

反击->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鉴于“奸商”借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对人民群众犯下滔天罪行,我院决定“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现免费公布我院镇院秘籍《葵花宝典》之《多情大法》: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击之以多情,继之以分析,敌可退也!

既然无法去除因为主观情感而对人、物、事产生偏见,那么可以以毒攻毒:多情,对更多的人、物、事都“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那么从对特定对象的偏见,扩展到对多个对象的偏见,当受偏见的事物多到一定程度,偏见也就不成为偏见了:)

低档过敌人的第一轮进攻,再轮起冷静“分析”之刀,岂有不胜之理?试看如何破敌:

1. 名人广告
多爱几个同类名人,这些名人很大可能会代言竞争产品。于是对名人的偏爱效应相互抵消,这样选择的机会就多了,继而会进行分析比较,这时候往往会去关注最本质的方面:产品的功效。进而会考虑更多的产品,而不仅仅是所喜爱的名人代言的几个产品。

2. 儿童、女人市场
暂无解法,切勿轻用《多情大法》,否则后果自负:)

3. 恐吓式推销保险
爱安全,更爱现金。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有免费的保险。所谓的保险只是以固定损失代替随机损失,保险公司公司要赚钱,所以从概率上计算,办保险之会使人更“险”。所以不要被这些别有用心的推销员所吓倒。要仔细考虑、选择,再理性地决定是否办理此保险。(必要的保险还是要办理的,这里要反击的是这种恐吓式推销方式)。

4. 对比推销
对于特意安排的极端对比物,要以正常心看待,不合适就屏蔽之,相信有很多合适的对象在等待自己(真多情也,呵呵),不要匆匆做决定。货比三家嘛。

如何?敌人逃跑了吧?:)

敌人逃跑了,可谁来维护治安呢?“奸商”跑了,谁来提供生活必需品啊?
只能靠自己了,大家自救吧,成为有品行的商人,为大家提供服务。

既然众人皆有“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的特性,良商也可用之,只是不能像“奸商”那样投机取巧。

1. 供应商

对待供应商,要分财、双赢。只有让供应商有利可图,有生存的空间,让其产生“亲爱”之感,才可能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

2. 内部员工

对员工的管理要体现人性,体现关怀,让大家对企业产生认同感,认为在其中做事是为自己做事,而不仅仅是用时间和劳动换钱。唯有让员工的心理和行动一致,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生产力,否则一切管理技术手段都会被有意破坏,尤其对软件开发等知识性生产更是如此。(Identity Management

3. 顾客

要让顾客“亲爱”的不是某个花钱请来的所谓名人,而是企业本身的形象、本身的特质。企业存在的本质应该是服务社会,赚钱只是手段而已。所以,可以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等真功夫取得大众喜爱。另外,也可以通过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提升企业形象。总之,要让人爱上的是企业本身和其产品而不是其它。

要之,无它,惟诚其意也!

BTW: 您爱上本院了吗?:)

2006-08-24

测试semagic

仅仅测试一下

buyao pa

2006-08-21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朱子注曰:人,谓众人。之,犹于也。辟,犹偏也。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

也就是众人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而对人、物、事产生偏见。所以要齐家平天下就必须去除这些主观情感,认清事物在本质。这样当然是必要的,总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化学实验吧。尤其是偏见会导致有选择地观察,而这个观察结果又反过来支持偏见,由此导致正反馈循环,走向两个极端。

所以君子的逻辑得出,同志们得修身正心,去除偏见。奈何同志是越来越少,不是我军太弱,实乃偏见太强!于是,土匪的“奸商”们乘机摘取胜利果实,纷纷抢占领地,所犯罪行罄竹难书,简列几条:

1. 名人广告
绑架众人所喜爱的名人为期代言产品,诱使众人相信自己喜爱的名人喜爱其产品,于是“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爱屋及乌嘛,我崇拜的***让我用(做)**,岂有不买(做)之理!

2. 儿童、女人市场
同理,“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岂有不掏空腰包的道理?!

3. 恐吓式推销保险
此等敌人深知“之其所畏敬而辟焉”,首先就告诉你发生意外的结果有多么地惨,吓得你赶紧求他/她帮你脱险,于是你就入了保险(保险者:保你有险也,每年都有固定的险)。

4. 对比推销
首先给你看特烂(贵)的东西,让你产生“贱恶”之感,再给你一个较正常的东西,于是你毫无防范“而辟焉”。

......

这些“奸商”的招数太多了,岂有不中招之理?中招后那个惨呐!......
不过,倒是有武林秘籍可以轻松战胜天下“奸商”,此秘籍只在我院“葵花宝典速成班”中正式传授(东方不败教授为本院客座教授,令狐冲为本院一期学员),咨询电话:012-12345678

......

2006-08-20

君子必慎其独也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意:平时好的意念和想法也可以在行为中表现出来,所以君子要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行、行为。所谓慎独,就是人们在独处之际仍能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

君子的标准中有这一条,就淘汰了吾等俗人。小时候,在家长老师面前表现的老老实实,一离开就像大刑释放,各种“坏事”(如偷摘人家菜园里的瓜果、抄袭作业、打架等等)都尝了个遍;长大后,在众人面前也是做斯文状,底下朋友间出口成“脏”(相信住过高中或大学宿舍的同志们都同意这点,呵呵)。

所以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君子是没有希望了:( 那就努力做个“伪”君子吧。

1. 做事相信“头上三尺有神灵”,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2. 不在背后说人坏话。

3. 对于专业上的东西,不能因别人不懂而蒙骗别人获利,童叟无欺。

如此,则可意诚,可“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不怕半夜鬼敲门:)

2006-08-13

人之初,性本善 vs 人之初,性本恶

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至今也没有统一结论,相信也不会有统一结论。

儒家(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但在人生中会被环境影响,会变恶,所以要接受教化,以避恶从善。因此,政府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要教化民众,使万民止于至善。方法是以圣人为榜样,以圣人的言行为行为准则,当时公务员考试也主要考圣人之书。理想的情形是:天子圣明、大臣有德行、人民纯朴驯从,从上至下,井然有序。

由于儒家的胜利,性本恶的思想在中国是不被广泛认同的,但在西方文明中是被广泛认同的,由于认定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外在规则来约束,结果是他们注重法制,而不依赖于纯粹的道德约束。

人性恶,并不一定代表会对社会带来危害。比如,经济学的开端,是认同人是自利的,会努力争取最大利益,这点看似有悖于社会利益,其实不然,当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也无意中对整个社会带来了利益,善哉,善哉。相反,中国封建社会的轻商倒是对社会的进步形成了阻碍,罪过,罪过。

从实际结果来看,西方的认定“人性恶”而引发的法制观念更为成功。但儒家重教化的做法也是很有意义的,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受教向善的人会产生决策后不协调,而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人们就会相信行善是正确的选择。

正如书中引用的一段话:
1.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那么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
2.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变得温和一些,那么就引诱他做出这种行为(拉人下水,可怕)。相反,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更加强硬,那么就引诱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一行为。

如此看来,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引向反面,可喜可怕。

2006-08-12

难以自拔的沉没资本

江西卫视正在播出《传奇故事》,今天的故事题目是《金钱与爱情》,内容简单转述如下:
浙江的苏先生通过征婚启示结识了深圳的梁小姐,十多天后梁小姐对苏先生哭诉经济有困难,苏先生立即伸出援手,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给了梁某18万,此后又屡屡寄钱过去。一年过后,当苏先生想提出结婚的时候,梁某却露出狐狸尾巴,提出更多的要求,并且要苏生写声明以示诚意:以前给的钱都是自愿行为,与最终是否结婚无关,任何情况下无权索回。按说苏生此时遭此当头一棒应该清醒了,可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苏生写了这个“卖身契”,此后又荒唐地给梁某打了一张子虚乌有的5万元的欠条给梁某,以后的寄钱变成了还债。直到梁某看到以榨干最后一滴“心血”,亮出上书“狐狸”的身份证才追至深圳,诉诸法庭。故事结局......不重要了......

(鉴于看客中有部分强迫症患者,非得知道结局,否则睡不着觉,公布结局:通过两场官司,赢得了索回权,但是有没有最终拿到钱......我也不知道......一愣神儿结束了......)

之所以说结局不重要,是因为其过程就很有意义。

在旁观者看来,苏生中间有很多机会看到梁某的本质,赶紧“撤资”,也许有人会认为当局者迷,苏生被所谓的爱情迷住了眼睛,没有意识到梁某一直在欺骗他,似乎有理,但是从电视中介绍看来,苏生中间是清楚梁某已经不爱自己了(开始的时候爱吗?不得而知),可是为了挽回逝去或本不存在的爱情,又不得不一次次地继续投资......

这正验证了《决策与判断》中提到的“决策前不协调”理论,此理论认为:
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付出。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购买商品,也适用于为了某一目标而做出的任何承诺和努力......

当苏生发现的时候,已经投入很多,于是认为这件事有价值,于是越有压力继续付出......

即使“理性人”都认为沉没资本应该不计入下次决策的依据,可是由此原则主导的人又有几人可称为“理性人”呢?
我肯定不是:(

不看不知道,心理学真奇妙:)

申明:本人非为为心理学投入了几个小时而认为读心理学很有价值,进而继续投入时间。更非为心理学做广告,因为无须我做:(

2006-08-05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朱子注: 斐,文貌。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鑢钖,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

看来要成为有斐君子,不容易啊!

两种学习方式:

1. 和他人切磋

今日国内学校教育缺失这部分。由于考试的压力及师资力量的不足(数量、质量),导致填鸭式教学,学习的主体为被动接受,缺少主动参与。自由时间的减少,同学间相互讨论的也不足。

从个人经验来看,切磋是很有效果的。很多东西自己以为明白掌握了,独自发现不了问题,当需要向他人阐述解释时便能发现不明了之处。同时,他人会用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由于个人的思维定势,这往往是一个人所不能自己发现的,而多人间可共享的。

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不减损特性,共享对个人没有损失,只有更多的收益。同时,观点间的碰撞会产生新的观点,这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点是要找到能切磋的人,不容易。

在公司中,团队内部、团队间需要有切磋的机会和环境。

2. 自己琢磨

做到这点也难,很多问题自己发现不了,所以也谈不上去琢磨。

能正确提出问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多问题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就容易找到答案。要抓住问题的根本,从本上提问,勿舍本逐末。

同时自己琢磨时也要避免太封闭自己,钻牛角尖,否则可能走火入魔,欧阳锋就是前车之鉴:)


两种境界:

1. 切、琢:知其大体,得其要点

2. 磋、磨:益致其精

由于现代社会知识的积累膨胀,专业的精细分工,在每个领域,或每项技术中都达到磋、磨的层次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要有所选择。了解的知识范围要广,同时对某些特定领域(尤其饭碗之所在)要精。

如,从事软件开发的挨踢(IT)人,需要精通至少一门编程语言,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能举一反三,学习新技术更快,适应工作需求。同时需要有广阔的专业知识面,能知道需要在工作中可以用什么技术解决特定问题,从而能知道需要学什么。也需要有比较广阔的非专业知识面,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在生活中更有乐趣:)

2006-08-03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我解)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第一眼看到这句话我以为意思是:如果让我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重要的是使人们没有争斗,没有诉讼!
这一误解,和本意相差不少。感慨,古文难读也!白话文让书写更接近日常话语,使识字之人即可读书,实在是功德无量!
古文的话语环境以及离我们很远了,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还有就是太简练了,把很多信息映射到寥寥几字,难免产生信息的丢失,解读时补上去的信息组合太多,让人误解也是正常的,尤其对我这样不习惯于咬文嚼字的业余读者来说:(

那为什么读这句话我会误解成这样的意思呢?
肯定和我已有的想法有关。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些成语及其他的事例早在脑海中形成了观念,因此,看到这句话时,大脑迅速搜索已有知识(经验),其在搜索结果中排在首位,自然就先入为主,让自己相信已经知道结果,完全领会其含义,不再继续纵向搜寻下去,而朝横向发散开去,寻找更多佐证,于是便更加坚信自己的理解,形成正反馈循环。最终可能就此循环下去。如果足够幸运,会偶然发现其他地方的解释,恍然大悟(更有可能跳过,大脑总是有偏向性地选择信息,致使失去很多吸收新知或纠正的机会),比较前后所得,再细细品味,不亦乐乎?!
(上网搜索信息,使用搜索引擎也有此问题,并且排名不准确的几率大很多,不可不防!)

当初,误解此句的发散过程中,我寻找到哪些佐证了呢?如下:

1.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些当然比雨中狂奔、奋力救火、英勇抵抗要高明。所以即使老夫子在断案上和常人一样水平,甚或不及,只要能教化民众,使民不争,那也不负圣人之名!

2. 如果人民争讼很多,即使法官断案如神、效率很高,也不能说政府做的很好。善战之将,必无赫赫之功嘛。

3. 做项目,如果team不断地解决问题,看起来很努力,很有成绩,这往往不是好事,恰恰证明前期准备有问题,不充分,存在很大风险。真正成功的项目应该做的过程中很平稳,甚至让人(尤其是高层)感觉不到其存在。 (假如真的作这样的项目,对team成员也许不是好事,失去了很多英雄式的表现机会,受不到老板的重视,尤其是高层。个人利益vs公司利益,难啊......赶紧打住,跑题了)

4. 写code的境界:
1. 只会写,不善于debug,初级
2. 会写,并且善于debug,中级
3. 会写,善于debug,并且能防多数bug于code,高级
4. 会写,善于debug,防多数bug于code,漏过的几个bug也会自动蹦出来,骨灰级!(Making Wrong Code Look Wrong

5. 做team leader,如果带的是新员工,要花很大精力在培训上,以避免以后更多的麻烦,否则team leader会看起来忙得焦头烂额,实际上是耽误了项目。以前曾犯过这个错误,在Greentech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能很好地使team学习起来,达到应有的高度,致使项目进展没有完全发挥潜力。Gary也提醒过我两次(中间说过一次,离开前说过一次),种种原因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并实行,实在遗憾。

.................

哎,这么多佐证,请告诉我: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我的理解?:(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其实老夫子是看错人了,就有人听诉讼审理案子目的不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而是为了获利,而且至今仍风行于世。如很多贪官污吏吃完原告吃被告,古已有之。目前很多带有罚款条例的政策,往往执行过程中把罚款作为本,以此大力增收,曾有几万元交通罚单的例子,并不新鲜。

也许老夫子说这话的时候是知道这点的,但作为一个圣人,心胸自然不同于我辈(换作我辈,也许会说出:“听讼,吾不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样的话,一则得罪了大众,二则显得自傲,自非圣人之量),虽然知道有人是恶的,也要说所有人都是善的,恶人也就不好意思作恶了,否则那就不是人了,因为恶人会在心里推理:”真理:人都是那样做的(圣人说过),条件:我不那样做,得出结论:我不是人。”可是老夫子又错了,两点:1.恶人不在乎自己是否是人, 2.此等严密推理没有授之于民(幸亏2000年后有西人传之于子孙)。

无论如何,老夫子说了这个道理,后人没有做到,总不能怨祖先,也不能因为有人没做到,就废弃老夫子之言。从今往后,后世小子谨遵祖训便好。

软件开发或管理中,也有很多地方要注意这条,比如激励和惩罚的目的是什么?看似简单,往往很多政策达不到目的。

比如很多公司要早上打卡,根据各个公司业务不同,有的公司真的需要大家一起上班,或对外有服务,必须准时上班。而很多IT企业的研发部门是不需要一起准时上班的,完全可以上班时间浮动,早来早走,晚来晚走,如此而已。可是很多公司就有政策,晚来几分钟要如何如何,比如说罚款多少等等,其实倒也并不一定为了钱,但总会让员工不痛快,导致工作效率无形中下降,偏离了打卡之本。其实,打卡是为了让员工准时上班,让员工准时上班是为了保证上班时间,保证上班时间是为了完成工作,这才是打卡之本。只要工作量能定好,何必在乎人家什么时候到公司呢?人家可以晚点下班也可以嘛,工作完成即可。即使不足八小时又何妨?期望其完成的工作完成了,应该得到奖励,剩下的时间也许被用来学习或休息,使以后工作效率更高,岂不更好? 其实关键问题在于很多公司不能很好的根据员工的能力分配相应的工作,致使以打卡自我安慰。

还有软件开发中的review,很多公司执行不下去,因为员工抵制。的确有很多公司的review导致员工间互相找缺点,互相指责,偏离了review之本。review的本在于相互学习,保证质量,加强交流。只要明确这些目标,怎么去review完全可以很好地设计、执行。

总之,管理的本在于是企业运转更有效率,使员工间合作更容易,而不在于管人。如果管理者能时时把这点作为行事准则,管理风格肯定会不一样。

解决问题时,要解决的问题为本,解决的方法为末,时时要提醒自己本是什么,勿陷于末!谨以自戒!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朱子注: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百年老店也需要创新,才能立足于世也。老的企业或大企业往往由于官僚主义,不利于创新,从而被新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打败或吃掉。IT届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微软、google的兴起都是借当时市场大佬打盹的机会取而代之。同时,在IT企业中,也有很多像周一样的例子,比如IBM、Apple等,都是旧邦,但能新其德,不断创新,带动员工,以至于“大象也能跳舞”。
老企业还有一点也比较危险,就是抱着老经验,不愿接受易变的现实,学习新环境的能力下降。比如对新技术的接受。由此可见,能不能“受天命”不在于企业物理生命的新旧,而在于企业创新生命的新旧。

人亦如此,要不断学习新知,才能不被淘汰,走在前列。此处不可倚老卖老也!

苟日旧,日日旧,又日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会不会有"苟日旧,日日旧,又日旧"呢?我想应该是有的,今天不洗澡,明天不洗澡,后天不洗也没啥大不了了,往后每增加一天不洗澡的纪录都不会太难,因为不洗澡的边际效用(身上的异味)增加减少,到最后再臭也臭不到哪儿去了,达到极值,也就习惯了。
在软件开发中也有这个现象,缺少维护的代码每打一次补丁就朝着深渊前进一步,变得更加难以维护,于是往后再打补丁,只能往深渊更进一步,如此恶性循环,直到寿终正寝,或维护人员无法忍受,重写整个代码,开始新的深渊之旅:(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目下流行的软件重构,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时时对已有代码进行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气味。一旦发现有异味就重构之。否则积重难返,难免坠入臭味深渊。
看来汤是有远见的,早就料到后世小子会有此痛苦,遂开一方解药,留之于后世。今日用澡盆的少了,大家还是把显示器刻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在洗澡盆上刻上:如果今天洗干净了,明天也会洗干净,那么后天也会洗干净,这样就能天天洗干净。看来这位老大是不愿洗澡的,所以要写上这句话告诫自己。呵呵,虽然无意中透露出了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但总算让我辈也欣慰了一下:伟人也不是从一生下来就能有好习惯的,也要后天培养嘛:)那么培养好习惯难不难呢?至少商汤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见解:如果能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接着做,前两天都做了,第三天岂有放弃之理?况且前两天的效果已有显现:身上不再有异味,秀发更出众!身边的人不再捂着鼻子避开了,甚至有几个人主动接近,这可是大进步啊!兄弟多,一统江湖指日可待也......好习惯就这样形成了,好像不难:)

(嗯,今天我写博客,明天我还写,后天访问的人多了,就更有动力了,写的更多了,看的人老多了,眼球经济就产生了,我就有钱了,就可以不看着表上网了,就能写更更多了......好像死循环了......)

如此看来,只要改变现状的动力大到足以开始新的作为,加以即时的正反馈,好习惯的形成是不太费劲的。果真如此吗?
两个条件:改变现状的动力;即时的正反馈。
第一个条件较容易满足,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总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因此我们会常立志。但立常志的不多,如有人幽默:一年戒了好几十次烟。可见第二个条件比较难以满足,很少事情能有即时的正反馈,如戒烟对健康的维护可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能看出来的。而往往短期来看,老毛病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迎合我们的需要,比如抽烟、不洗澡(省下洗澡的时间来玩游戏,不亦乐乎!)。如此便破坏了改变的决心,使立常志变成了常立志。各种上瘾行为的难以剔除应该也有此原因。

看来要养成好习惯往往还得坚持,一直坚持到初有成效。另外就是釜底抽薪,把对短暂快乐的需求抽掉,这点比较难,比如抽烟,我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能想到的也就是快乐替换法,比如见人用过的不停磕瓜子,直至舌头起泡,痛苦啊,呵呵。

如果是环境给我们造成的痛苦,以至于要用短暂的快乐来缓解,造成上瘾,则可以对环境因素进行改变。做软件项目最痛苦的就是时间紧、资源少,往往会使团队放弃质量检查,放弃原则,加速开发。到最后阶段会发现bug太多,于是时间更紧,团队更有压力,更没有时间进行质量控制,造成恶性循环。这里的环境因素就是时间紧,任务相当于资源太重,导致放弃质量上瘾。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方法就可以是:
1.放松环境因素的限制:对时间进行适当延长
2.树立好习惯:开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3.坚持到效果初显。如bug少了,客户满意度提高,不再追着老板导致老板咆哮,团队压力减轻,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如是则良性循环成矣:)

读<四书>ing.......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软件之道,在明逻辑,在动员,在止于至效......

决定从msn spaces转移至此

(copy,p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