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3

人之初,性本善 vs 人之初,性本恶

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至今也没有统一结论,相信也不会有统一结论。

儒家(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但在人生中会被环境影响,会变恶,所以要接受教化,以避恶从善。因此,政府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要教化民众,使万民止于至善。方法是以圣人为榜样,以圣人的言行为行为准则,当时公务员考试也主要考圣人之书。理想的情形是:天子圣明、大臣有德行、人民纯朴驯从,从上至下,井然有序。

由于儒家的胜利,性本恶的思想在中国是不被广泛认同的,但在西方文明中是被广泛认同的,由于认定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外在规则来约束,结果是他们注重法制,而不依赖于纯粹的道德约束。

人性恶,并不一定代表会对社会带来危害。比如,经济学的开端,是认同人是自利的,会努力争取最大利益,这点看似有悖于社会利益,其实不然,当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也无意中对整个社会带来了利益,善哉,善哉。相反,中国封建社会的轻商倒是对社会的进步形成了阻碍,罪过,罪过。

从实际结果来看,西方的认定“人性恶”而引发的法制观念更为成功。但儒家重教化的做法也是很有意义的,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受教向善的人会产生决策后不协调,而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人们就会相信行善是正确的选择。

正如书中引用的一段话:
1.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那么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
2.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变得温和一些,那么就引诱他做出这种行为(拉人下水,可怕)。相反,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更加强硬,那么就引诱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一行为。

如此看来,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引向反面,可喜可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