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9

竞争与浪费

电信重组正式宣布了,3G发牌也快了,3张牌照,3张3G网络将使用3种标准:WCDMA、TD-SCDMA、CDMA2000。

如果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将“管道化”,有必要重复建设3种制式的“管道”吗?火车的铁轨也没用3种宽度的嘛。何不分立一个网络提供商,全国只建一张3G网络,然后由各个业务运营商租用网络开展业务,进行业务层面上的竞争?这样避免了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也不影响市场竞争对终端用户带来的好处,还省去了网络间的互联互通的麻烦。也许在网络和业务运营分离方面会有些难度,但应该是可以解决的。聪明人很多,这个不算聪明的想法估计不会没有想到,之所以不这样做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建设3张网络的钱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纳税人买单,不过老百姓平常只会在意自己身上的钱包,不会关注国库里的那些钱的。况且,三张网络之间的竞争也将会很热闹,一些小恩小惠式的诱饵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咱老百姓。比如,既然是三种制式,必然手机终端不会通用(高端的3网3待机除外),如果其中的一家想挖其他两家的用户,提供免费的手机将是一个惯用手法。

免费的手机!如果不仔细算计肯定以为捡到便宜了,算是一种安慰。

2008-06-02

电信运营商的未来

传闻北邮老师阚凯力又出“惊人”之论,预言五年左右运营商将会灭亡,因为新技术和互联网将踢掉运营商们的饭碗,当大家都能用手机接无线互联网然后用skype免费通话时谁会交钱给运营商呢。

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大体上也不离谱,去年的时候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也类似。比如,iPhone能接入WiFi,然后访问互联网,这样移动运营商的WAP有谁会用呢?如果在上面装个skype打电话应该没有问题,在低资费的竞争下运营商的大饼难保。当然目前WiFi还不能像移动基站那样大规模部署,但为了抢占手机这个随身媒体,互联网大鳄们不惜代价出狠招也是可能的,比如Google就蠢蠢欲动。其实电信网的自身发展也是走向IP化,3G的发展已经足以给运营商自身绝一个足够大的坟墓。

电信运营商之所以现在还能赚取丰厚利润是因为其非开放性、非竞争性,在移动网络上只有其自家运营基础语音业务,用户是没有讨价还价资本的。这里说的竞争不考虑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毕竟就那几家,坐下来谈判合谋很容易。但互联网就不同了,基础网络和业务运营是分离的,业务运营的进入门槛很低,大家互相厮杀,以至于互相砸饭碗,到最后谁也甭想靠着从用户那儿收钱,靠烧钱来赚眼球,进而靠眼球来让第三方厂商付费,这就是互联网的生存法则。谁能保证已经杀红颜的互联网大鳄们不冲进电信运营商的领地呢?早晚会的,只是时间而已。

运营商们该怎么办呢?死守?估计扛不住,毕竟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等死?倒是最省劲,不过谁也不愿意成为刀下鬼,求生乃一切事物的本能。

只能顺势了。靠着守住网络逼用户就范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放开网络,自己砸掉旧饭碗,造个新饭碗。在放开网络前,依靠现有的用户基础,积极开发新运营模式、新应用,依靠提供的业务粘住用户,而不是用网络捆绑用户,充分学习互联网的生存技能,这样当和互联网大鳄们短兵相接时方可一比高低。如果学艺不精,真的败下阵来,也还可以将网络租赁出去,做个包租公、包租婆也还可以勉强填饱肚子,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就是榜样。

因此,运营商们倒不一定真的非要灭亡,但目前的这种“大爷”身份终将会灭亡,到时候会放下身段,真正地服务用户,和其他“伙计”们一样勤勤恳恳没什么不同。

2008-05-20

举国哀悼

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而哀悼,也为幸运活下来的人们祈福。

在这一周中,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房屋倒塌、救援被埋者的报道,然而于这些报道中又以学生被埋为多。为何?

教学楼倒塌了,如此的普遍。为什么政府大楼没有普遍倒塌?为何附近的民宅没有普遍倒塌?

显然是教学楼的建筑质量差。为何?

原因可能很多,可能有很多黑幕,目前还处于救灾的紧急阶段,彻查原因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希望相关部门能记上一笔,秋后算账。不为别的,只为防止再一次的举国哀伤。

也许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学校教学楼的建设属于公共建筑,层层拨款,层层剥削,到最后一级所剩经费已不多,又公开招标,各投标单位大打价格战或“暗”战,导致最终利润空间过小,于是昧着良心做起豆腐渣工程。而这些豆腐渣却在地震中变成了致命废墟,埋葬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及其对未来美好希望。

罪魁祸首是什么?是表面的利益冲突,甲方和乙方的利益冲突:花最少的钱做最大的事vs做最少的事挣尽可能多的钱。甲方为了制衡乙方,就找多个乙方先斗起来,乐得个渔翁得利;而乙方为了获胜则先用各种手段干掉竞争对手,甚至做出不惜赔本赚吆喝的姿态,待只剩下自己时再和甲方“斗勇斗智”,包括偷工减料。

如果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只停留在这零和博弈中,这样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后果也是逻辑上必然发生的。

如何解决?放弃零和博弈?也许多次博弈是一个办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互信,使双方着眼于长期利益是一个办法。

理论上可以,但做到这点很难,更甭说在一个潜规则横行的系统里实现了。

在我们和运营商的合作中也是如此的尴尬,一方面拼杀来的项目是如此的钱少,没有可能大量人力投入,另一方面是客户对功能的过多(相对于价格)期望。甲乙双方冲突无处不在。难!

2008-05-10

战时生产委员会

原来美国在二战时实行的也是中央计划体制,专门成立战时生产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经济生产的统筹规划,将各产业的生产能力集中起来,大力生产战争物资,为二战胜利作出很多贡献,以至于斯大林举杯为“美国生产力”干杯。

真是“非常时期,非常做法”,中央计划体制在消费者时代效率低下,而到了战争时期就效率高。可能因为消费者没有明确需求,可能的产品无法预测,而战争只有一个具体目标:杀人,需要的东西也就那几样而已。因此,也就是“多个”生产委员会和“一个”生产委员会的区别。

2008-05-08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断断续续花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把《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最后一章啃掉,其实难点就在那个描述多人囚徒困境的均衡分析图,样子太像普通的函数坐标图,而恰恰其意义又是特殊定义的,因此一开始很不习惯,怎么也看不明白。最后还是使出了以前读中小学时遇到难题时的杀手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定义,再对着图反复想像,手指比划两下,回头再看,如此反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算是搞懂了,再读后面就势如破竹了。用这种图示来解释外部性真是很巧妙,不光解释了多人囚徒困境,把那两条线相对位置移动,斜率改变,直线弯曲等之后,可以表现不同的涵义,并且都有现实情景对应,这点也正是数学的魅力之处,图虽不言,含义已见。

正如书名所示,整本书用来解释个体的微观行为或动机如何影响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两个阵营:微观和宏观,各成体系,他们之间如何关联呢?本想从此书找到答案,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这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不过,总得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书中对很多现象做了解释,这些现象都是个体微观动机对宏观行为影响的实例。之所以用一本书来写这个主题,不用读都能猜到宏观行为肯定不是微观动机的简单叠加。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书中最主要的入手点就是个体的行为会互相影响,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或选择不是独立的,每个人都会先看或预测其他人的行为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应不同情况,其影响的方向是不同的,但总是有影响的,比如在拥堵的北京决定开不开车上街,人们的选择方向是做“少数派”,而当决定买什么日用商品时,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大品牌,做“多数派”,诸如此类。

对于个人来说,其自然的行为总是按照自己的偏好,即所有当前可选项中在目前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而当大家都这样选择时,整体利益却无法达到最大化,相反,如果大家都放弃自己的保守偏好,则可能都获益,然而在没有信任和联盟的情况下,这种一致选择是无法达成的,这也就是囚徒困境。可见组织协调的用途,这或许也是政府存在的意义。

个体行为的相互影响也会对宏观行为进行加速或恶化(正反馈),这正解释了Refactoring动力之一的“破窗理论”,当一个群体行为达到一个“临界值”之后会迅速“恶化”。所以,如果能事先分析出这个趋势就可以采取行动控制这一过程,如果有利就使其尽快达到临界值,如果有害就防止其进入临界值。如此则可随心所欲。

当然,目前最大的实例就是股市的涨和跌了,尤其是中国股市,由投资者的信心支撑着,因此个体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大家都认为能涨,于是它就涨了,先相信这个的赚了大钱。当大家都认为要跌的时候,也会真的跌下去,后进入的会赔大钱。可是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因此干炒股这件事得有颗坚强的心脏。

说这是一本经济学的书是没有错的,因为作者是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作者。如果说这不算纯经济学类的书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很多内容在其他书中也经常出现,尤其是在系统论和博弈论中,有很多重叠,不过在这本书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互交叉印证,也挺好。

2008-05-02

再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做决策需要思考,但不要犹豫不决。再,两次,向前展望,倒后推理?三思就是犹豫不决了,相当于多绕了个圈:我认为他会认为我会认为......

博弈论的一些策略可以破解这个预测循环。重读《策略思维》,主要内容做了个MindMap:

策略思维

2008-04-25

预言的自我实现

《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因为听到女巫的预言而走向罪恶的深渊,起先不相信,但禁不住前几个预言实现的迷惑,相信了自己未来会当国王,由于相信自己会当国王,于是迫不及待地将现任国王杀死,获取了皇位。同样,由于女巫的预言而对班柯大开杀戒,继而由于内心的不安和掩盖罪恶而大肆杀戮,最终众叛亲离身首异处,落得个身败名裂。一个功勋卓著的功臣就这么毁了,毁在了女巫的预言。

由于相信预言而行动,自己实现了预言,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权威人士或神秘“女巫”说某支股票会涨,大家相信这个预言,于是买进,结果是的确涨了。不过这个涨不是因为公司的业绩,而是由于大家的功劳,买的人多了自然会涨。最终,没有业绩支撑,手握高市盈率股票的散户们开始内心不安,恐怖气氛弥漫,时有利空消息(下跌的预言)袭击,于是恐惧的心走向崩溃,疯狂抛售,价格自然一落千丈。两个预言皆完美实现。股民们伤财闹心,女巫卷财而去。

人因权力而疯狂,因疯狂而更加疯狂,直至毁灭,实现上帝的预言。历史上此类事件极多,比如王莽,本来模范一个,结果却偶然间发现权力之柄如此之近,于是伸手试了一下,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疯狂以及更加疯狂,最终灭亡。可悲可叹。

又,在飞机上翻报纸,有人研究拿破仑滑铁卢之败,最终归结为拿破仑当时太疲劳了。在滑铁卢之前拿破仑横扫欧洲,靠的是战前的充分沟通,让每个人明白他的目标,然后放手让这些人去实现他的目标,取得一个个胜利。然而在滑铁卢之战中,拿破仑却接连出错,下达的命令极度混乱,大家无所适从,于是大败。这样说当然有过度简化历史的嫌疑,但也道出了重要的教训:沟通&目标。

2008-04-21

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猪鼻子插大葱能否成为象呢?不能。是否有点用处呢?壮个胆没问题。

电视上介绍藏族的说唱艺人,在换上特殊的服装/行头后能滔滔不绝、手舞足蹈地连续说上几个钟头甚至几天,和平时的他判若两人。也就是这些行头能帮助他们进入角色,进而沉浸在角色的环境中,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大葱的力量!

看来不能忽视很多外在的、形式上的“道具”,比如服装、头衔、个人用品等,这是给别人的判断信号,也是帮助自己进入角色的壮胆酒。

2008-04-05

创新——突破限制

 chuiqiqiu

气球,儿童玩具

 

20080404(019)

大一点,把人装进去。看我“水上漂”

 

feiqiqiu

'I' want to fly~~

 

reqiqiu1

加大,把人带上天

 

reqiqiu 

造型酷一点

 

feiting

人在外面风吹日晒的,不舒服,还是钻进去比较舒服

2008-03-30

快速考试法

一张试卷,一支笔。答题,从卷头到卷尾,从卷尾到卷头,或任意地方开始任意地方结束,再反复修改,直到煎熬至最后一秒,停笔交卷。传统的笔试都是这样的过程。

现在很多考生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尤其是很多职业资质考试。试卷放在计算机上做,好处有很多,比如根据答题情况而决定下一题,机器判分速度快等等。

然而很多考试虽然搬上了计算机却只是笔试过程的复制,比如固定的试题,固定的时间,考试过后机器判分出成绩等。笔试是这个规则和做法,机考也继承了下来。需要这样做吗?一定要这样做吗?

以前的规则是在当时的环境限制下决定的,新科技和新工具的利用是可以消除一些限制因素的,这也是利用新科技的动机。特定限制因素的去除,对应的规则还有必要存在吗?

纸质试卷的限制包括:不能实时判分,不能临时换题,不能限制多次修改答案……

用计算机能否消除这些限制?如果消除可以设计怎样的考试系统?

实时判分、临时换题:根据前几题的解答情况决定下一题,如果答的好就出难题,大步前进,答的不好就继续出容易题,小步探路。这样可以尽快地测出应试者的对应高度,节省应试者时间。

实时判分、一锤定音:一路答下,不走回头路。100分的试卷,如果答错的题分值到达41,考试结束;如果答对的题分值达到60,考试结束。对于结果只看通过与否的考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以上两种方式的可行性都基于机考的基本单位为试题,而笔试的基本单位为试卷。如果仅仅将试卷输入到计算机,然后用键盘代替笔,显然没有利用到计算机的真正价值。

你还在照搬客户现实流程设计软件系统吗?

2008-03-29

不必做弱者

日本的现代化也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威迫之下开始的。

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没有抵抗,在美国舰队到来后,“痛快”地开国通商,认识到自己落后时立即向“敌人”学习。可能是他们习惯于做学生了,向哪个老师学倒无所谓,只要是强者就行。怎么判断是强者?能揍自己的,揍得越狠越强。

中国是在战争失败后开国通商的,虽然有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列强的必要性,大部分人是怀着仇恨心理而抵制西方文明,更不用说学习。

仇恨和委屈,遮住了人的眼光和壮志。怀着此种心态是不可能进步的。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我们不是弱者,我们不必怨恨。或者我们是弱者,但我们不可怜。

2008-03-24

罗斯福新政

19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罗斯福临危受命。此君上任后立即全速开动印钞机,用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取代黄灿灿的金条,终于突破了黄金的生产限制,想要多少钞票就能印多少。当纸片足够多之后就用这些纸片做诱饵,将一个个在家门口晒太阳的失业劳动人民引诱到资本主义建设中,修铁路、筑大坝、建学校、搞绿化,好不热闹,而拿到纸片的受骗者们转手将汗水换来的成果投入到市场中,工厂得以将货物散发出去,有新的仓库可以继续接纳新生产产品,机器得以开工,原料得以进入,而生产原料的企业也得以运转,如此整个市场在新的血液带动下开始苏醒。罗斯福的经济救心丸起作用了,成功地进行注血、换血、启泵,达到正常血液循环。

一场漂亮的心脏急救手术。

彼得原理

快速浏览了一遍,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组织的基层以上都由一些不称职的人把持着。为啥会这样?作者认为是因为凡是在某一职位上称职的人随之时间流逝都会被提升,直到被提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上为止。因此,只要时间够长,层级够多,人总会被提升到不能胜任的职位上;反之,这些职位上也尽是不能胜任的人。

职位上的人不能胜任当然对组织和其他人是糟糕的事,造成效率低下,危及组织生命;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呆着也不是轻松的事,很多人认识不到这超出了他的能力,于是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才不能胜任,于是拼命工作,还是不行,压力加大,身体各部分开始零星暴动起义,控制不好那就是燎原之火啊。咋办?

还能咋办?既然都上了,下是不容易了,只能用一招:磨洋工!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工作是干不好了,又必须在那个高度呆着,与其焦头烂额不如潇洒快活。如何办到?寻找工作之外能胜任的事,比如保龄球、高尔夫、琴棋书画等等。即使假装工作八小时,也还剩下十六小时嘛。工作咋办?装呗!既然抓不住实质,就抓表面吧,比如规章制度、图表、清洁卫生等等,显示自己没闲着就好了。不能产生多少效益,对不起那薪水是肯定的了,但尽量避免帮倒忙,这是职业道德问题!如果觉得过意不去,那就选定一个能产生的价值的事去做,把其他的撇下,多少会有点用。

其实,这策略历史上很多皇帝都用过,比如唐后主吟诗,宋徽宗作画,民万历做木工,法国路易十六修锁等等,都在皇位之外寻找到了胜任的工作,取得很高的造诣。结局如何?惨是有点,但那是因为他们是皇帝,平民百姓再怎么磨洋工也不会掉脑袋。

如果还没有上去,在不胜任的前一站,那恭喜了,战略位置不错,完全可以悬崖勒马,保持原地不动,享受胜任的快乐。领导说要提升你,能通过说不想被提升而实现愿望吗?很难,很多外界因素会阻止你说出这句话,比如整日催促夫君觅封侯的老婆。怎么办?还是装!这会要装傻,装作在目前岗位上就已经不胜任,领导自然也就会打消提升的念头了。当然这个不胜任是假装的,只是制造一些表象,工作还是不打折扣的,享受工作嘛!历史上这个策略也是应用很多,很多人为了逃避做官以归隐山林而痒疯卖傻,而做了官的也故作滑稽以求隐于世,比如东方朔。

从开出的药方来看,作者对此现象是悲观的。不得否认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如此悲观是不必要的。

首先,人的才能和组织的层级不是必然的联系,A、B、C、D四个组织层级从低往高,不是说做不了A,就一定做不了B、C、D。因此,提升也许会更胜任,甚至从不胜任到胜任。当然,目前的组织还是遵循A、B、C、D的顺序提升,这只是一种现实的做法而已。

其次,不胜任是否能变胜任?学习和培训能否有帮助?一般来说到一个新职位都会有段时间不胜任,但随之学习培训一般会达到胜任,然后会再往新的层级跳跃。这里就看是否承认人的能力极限了,如果认为有极限,在作者的时间足够长、层级足够多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不胜任的终极情况。但现实却是有时间和层级限制的。因此,不会那么糟糕。关键是组织的积极培训机制。

最不济也可以跳槽换个工作嘛,天生我才必有用,总会有一个工作适合的嘛,即胜任又没有腻。

2008-03-17

工资由谁决定?

两会刚开完,估计会上有人提劳动者工资的事了,另外新劳动法实施也有段时间了,到了阶段性检查的时机了,于是就有人开始讨论劳动者工资相关的事了。这倒是个问题,很多的问题,很大的问题,比如劳动者的工资由谁定?能否劳资双方坐下来谈判?国家能否制定各行业工资规范?能否规定各行业工资成本构成比例?……

几个嘉宾和主持人讨论的不亦乐乎,只是和惯常一样,只是讨论讨论罢了,动动嘴皮子,乐呵乐呵得~了!

国家能强制规定各企业的工资水平吗?除非回到计划经济,国家统筹。可能吗?!除非重新革命一次。

那如何才能涨工资呢?国家能有何作为呢?

考虑需求与供给。无外乎两个方向:加大需求与减小供给。

加大需求:国家搞好经济,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职位。到那时,只要是个人就有公司抢,谈工资?谈个啥,说多少是多少,根本不跟你还价!

对个人来说,提高自身稀缺程度,从学士、硕士、博士,直到壮士、烈士,越往上越稀缺,谈判筹码越高。当然,读傻了就算报废了,概不负责。

减少供给:消灭劳动者。

别紧张,不是指肉体屠杀,而是减少劳动者的供给动力。为啥为了一个工作机会拼得头破血流?为啥有了工作也不敢提涨工资?还不是混口饭不容易嘛!如果无须工作就有饭吃、有房住,谁还整天在资本面前低头哈腰?!政府能做啥?把失业补助定高点,各种保障机制完善点,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自然就牛起来了,不为五斗米折腰。

本来嘛,人生来不是为了工作的,工作也不是为了工资的。工作或工资都不是最终目的。

政府咋这么有钱?当然是经济搞好了!

简直太简单,太完美了!

扯淡,全是扯淡!

2008-03-09

敲骨吸髓!

今天提到一个购房贷款的例子,用户提前还款(本息等额贷款)对银行有啥影响。老师的分析是银行占了便宜,理由是在本息等额贷款情况下,用户一开始在还款中利息占了很大块,还的本金很少,以至于欠银行的钱还是很多,以后每月计息也多,当你想提前还款时,往往发现欠银行的本金超出你的预期,这时银行才会告诉你以前都是还利息了。其实这也好理解,按照复利的计算方法,在利率不变情况下,今天欠银行20年期的1万元的当月利息当然比10年后欠银行10年期1万元的利息高很多,所以一开始还的利息很多,而本金还的很少,也就是银行提前把利息收走了,而本金放在那,你想提前还款就得把本金还回来,之前收的利息休想拿回去,虽然那里包含了对提前还款到协议还款这段时间额外的利息,在公平情况下,在提前还款情况下应退还用户。

如此看来,在提前还款情况下,银行赚了,应该偷着乐才对,可现实情况却是银行刁难用户,阻挠用户提前还款,而不是鼓励用户提前还款。老师认为很难理解银行的“提前还款打乱投资计划”的借口,他们完全可以将提前收回的钱投到新的用户手里,运气好还能故伎重演,获得更高的收益。而用户则在提前还款时受到了以前预期不准的惩罚,多付出了很多不需要支付的利息。

基本理解老师的观点。但有些东西可能需要更深的思考。

首先,银行的“提前还款打乱投资计划”的借口是否有道理?记得在投资银行学的课上说过债券的一个风险是用户提前还款,当时的理由好像也是提前还款会破坏投资产生持续现金流的能力,当时没有仔细思考就接受了下来,看来还没有真正理解。孰对孰错?

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理性人足够聪明,能趋利避害。如果按照这个假设,用户会在什么情况下提前还款呢?如果手头有一笔钱,股市和07年一样火,傻根都能炒股挣大钱,你还会去提前还款吗?想再多借一点还来不及呢,当然不还。把房产抵押到银行借钱炒股也是很多人在07年的实际作为。如果是08年有一笔钱呢?投股市还是提前还房贷?在目前熊市预期下,已经有很多“专家”建议提前还房贷为好了。因此,这两种情况下,都是理性人掌握了主动权,将风险转嫁给了银行。看来银行的确也挺冤,在投资前景好的情况下钱被借出不还,眼睁睁地看别人挣钱,而在投资前景不好的情况下,钱又被还了回来,捂在家里发霉,岂一个郁闷了得。

果真如此吗?理性人假设是否站住脚?现实生活中谁能算得一清二楚?相信很少人能做到,大部分人凭感觉或偏见:有人认为反正银行的钱,不着急还,即使没有投资机会或收益预期低于利率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不还,每月高高兴兴地送钱给银行;而另一些人总觉得欠钱不爽,一有钱就提前还贷,哪怕市场上有稳赚不赔且收益远高于利率的机会也要提前还贷。有这两种人的存在,银行还怕饿死?并且,即使普通用户在市场上找不到投资机会,银行作为专业机构也找不到?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住房贷款实在是太好的投资机会了,在如此低的风险下根本就不应该有如此高的利息(又在以惠民口号行搜刮之实)。

由于不知道理性人和非理性人的比例,所以还是不知道银行能否在提前还贷规则中占便宜。但银行作为专业机构,应该有这种统计分析,在数据指导下,应根据不同市场情况下以不同措施鼓励或惩罚用户的提前还款行为,目前做到这点了吗?当然没有,一刀切的刁难用户提前还款。为什么?最没前途的回答是“没做到精细化经营战略”;最简单的回答是“我们不缺钱,缺的是好的投资机会,而任人宰割的房奴是我们最好的客户,所以我们舍不得他们”。

为啥房奴是好客户?风险低收益高!至少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是这样。没钱还款就拍卖你的房子,房价涨着呢,不怕,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利率提高?我也跟着提啊,反正房奴买单。债券为啥能交易流通?就是有利率波动的风险,预期不同的人之间就产生了流通的势差。可是房贷没有这个风险,因此银行希望长期持有,不愿意和用户做交易。

可见,银行对提前还贷的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或者是经营管理不到位,或者是房奴的便宜好占。无论怎样,这是很容易占的便宜,虽然之前已经揩了不少油,可还是没揩够,没见骨头上还包着皮吗?!骨头里还有骨髓呢!

2008-03-03

善恶皆可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之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恶皆可师也!

 

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在诸国奔波不得志之时,有归隐教书之心,回归学术。

“吾党之小子狂简”,想起当年教授在实验室老师建议多抓学生做项目时说的:北大学生,谁知道毕业后会做什么,不必强求一定要做这些……

2008-03-02

中介万恶?

以前对中介的印象很不好。大学的时候就被中介骗了,当时想找个家教的活赚点钱又没有好的途径,于是从小广告上联系到了一个中介,由于当时社会经验少太傻,在一顿滔滔不绝的谎言过后高高兴兴地交了钱,领到第一个任务,回来后电话连续了雇主,对方却直接问能否提供英语四级代考。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了他,倒不是因为担心不能通过,虽然那时才大一,自己还没考四级,但对能过四级倒是很有信心。为啥拒绝?很简单,守法公民嘛,虽然很需要钱,但还没到需要冒替考被抓的危险的程度。

于是,下一个周末又去了,他们答应过第一个任务不成能继续介绍,直到成功为止。骑着借来的自行车赶到其办公点时却发现人去房空,携“巨款”跑了,门前只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傻子在那儿郁闷呢,相互聊了几句,一起骂了一通千刀刮的黑中介后各自骑车离去,只能认了。一百多大洋啊,现在看来当然不算什么,当时对我来说可是一笔钱啊,不缺钱我至于找家教的活吗?!所以当时恨中介恨的牙痒痒,从此在大学期间再也没有进过任何一家中介的门。中介在脑海里的印象就是“万恶”。

不过,在买二手房时又去找中介了,没办法,买房的门道太多太复杂,没有专业人士把关风险太大,如果花时间搞清楚所有事再一件件自己办成本也很大,因此只能去找“万恶”的中介,为了避免再次被骗,找了一个有很多连锁店的大中介,毕竟那么多店一夜之间撤离不太容易。结果还是不错的,整个过程虽有挫折但都不是中介的原因,他们还是挺专业的。因此对中介的印象好了一些,不是中介万恶,而是“骗子中介”万恶。

今天的课上老师介绍了银行的几个存在的理由或作用。

首先很容易想到的是降低资本交易成本,毕竟找到谁有钱谁缺钱、谁的信誉好等是需要花时间有成本的。有银行来代理这些就能降低总交易成本。

另外,由于借贷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不打算还钱的人从不在乎利息多高。怎么办?信号传递机制),而贷款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冒险(谁欠钱谁是大爷!怎么办?激励机制)。银行的介入承担了这两种风险,进行专业控制,这对放款方也很有意义。

银行还有个作用是解决借贷双方的资本流通性矛盾,放款方想能够随时收回,而借款方想能够按自己的合适时机还款,这两个时间很少能一致。但银行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银行服务的客户不是特定的借贷双方,而是借贷两个集团,连接这两个集团的是一个“池”,具有缓存功能,其服务内容也不是借贷这个事务,而是货币的流入、流出,好比配对不同规格的出水管与接水管是麻烦事,而将所有出水管的水流到大池子里,水再从大池子里分流到接水管就容易多了,并且可以任意控制。因此银行在这个过程的作用的本质就是将“特殊个体”整合成“一般”。

优秀的中介在交易的双方也起到了信息披露、降低交易成本、配对交易双方等功能。银行的主要作用和中介的作用是相似的,因此,可以认为银行就是一个“中介”,打通借贷双方的中介。

其实软件开发里用到的“中介”也不少,比如连接池、软件的分层架构、JMS等中间件等。这些“中介”的功能也在于降低前后端的开发成本、明确前后端的职责与沟通的简化、资源的集中有效利用等。

而网络的出现,导致了很多“电子中介”的诞生,比如ebay、阿里巴巴等。降低交易费用、信誉评价机制、付款双向保证机制、个体整合成社群的规模等正是“中介”的功能实现。

所有的这些其背后的思想何其相似也。

2008-02-26

工具与方法论

一直有疑问,为啥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没有搞出枪炮呢?小时候听评书《明英烈》讲朱元璋赶走蒙古人时就提到过用大炮打仗,怎么反而到后来又用回了刀枪棍棒?在长城和山海关玩时更是见识了明朝抗击后金时用的铁炮,并且知道了袁崇焕用大炮击伤了努尔哈赤,导致其死亡,疑问又出来了,用大炮的明军怎么被引弓射箭的清兵击溃?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答案就是该亡的明朝处死了袁崇焕。可是尝过大炮威力的满族入关后为什么不吸取教训,继续长矛弓箭,最终被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当时自己认为最合理的答案是满族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其本质还是野蛮落后的,由其统治只能导致科技方面的后退,由应用大炮后退到刀枪剑戟。而野蛮民族打败先进文明这点不奇怪,中外古今历史多次发生,甚至成为一个定律,野蛮破坏总是威力大于谨慎防守。

今天看了北京台《前清秘史》,提到了一些史料和观点,解答了部分问题。

大炮是明朝正德年间由国外传进来的,一开始的弗朗机大炮,后来又有红夷大炮,天启皇帝还从葡萄牙人手中买了一批红夷大炮,封为×××将军,部署在对后金防线上,后来由袁崇焕用来抗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大炮虽然在明朝灭亡前一百年就引入了明朝,但能认识到其价值及会使用它的人却少之又少。提到了四个人:戚继光、徐光启、孙**、袁崇焕。

戚继光在抗倭和抗蒙古实战中研究得出了火枪火炮战法,在镇守蓟门十几年中,打得蒙古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绕道去辽东。而最终却受张居正器重而在张居正死后受牵连,默默死于广东。

徐光启和其学生孙**潜心研究枪炮制作,想建立一支使用火器的新型军队,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却受到了政治上的种种斗争甚至于政敌在制造实验的枪炮上做手脚,使枪炮屡次炸膛,使推广工作受阻。

袁崇焕则在宁远、锦州等对后金最前线充分利用坚城大炮的威力,重击后金。但同样,袁崇焕也斗不过黑暗的政治,最终被自己的皇帝凌迟处死。

从以上人物及其遭遇可以得出什么?他们都知道火器的用途,并且希望或者已经很好利用了火器重击敌人,可是最终却在政治斗争中倒下,没有能将中国从冷兵器时代带入到火器时代。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是什么?是武器吗?当然不是,历史不是没有给中国机会,而却由于自身的制度问题而错过机会。最终重要的还是那唯一的因素:制度。再多的机会、再多的努力最终也会一次次地被坏的制度毁掉。

火器没有能被广泛接受还有一个原因,鸡和蛋的问题。没有证明其有用之前,没有引起关注,没有大规模装备,只是一种辅助武器,战法还是冷兵器战法,又由于当时枪炮装填火药的速度及威力限制,在战争中作用有限,得不到关注,走不出鸡和蛋的悖论。因此,可以说火器在当时的明朝远没有达到发展的临界点。而懂得它的人又被政治陷害,最终没能形成燎原之火。

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枪炮作为划时代武器,在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强大,没有配套的战法理论支持,发挥不了其潜力,致使没有远见的人错过了历史机遇。做事后诸葛亮很容易,但在新技术革命前夜能预测到新技术的远大前途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新生的新技术往往看起来并不强大,尤其其混杂于一堆新奇事物之中时更是如此。从婴儿房里抱出一个婴儿谁能认定其就是未来的米国总桶?

武器重要,指导武器使用的战争理论更重要。冷兵器有冷兵器的战法,火器有火器的战法,只有在武器和战争理论、战法相配套时才能发挥其最大威力。工具很重要,同样地,使用工具的方法论也很重要,只有方法论和工具配套使用才最有效率。从工具可以发展出方法论,从方法论也可以创造出工具。从现在看好像后者的例子更多。

2008-02-24

勿断章取义

今天听课的内容有两点比较有意思。

首先,货币的一个作用是价值储藏功能,老师用的例子是在没有货币的时候,在不能完成交换的原始阶段,年轻人由于体力优势能获得较多的食物,除了填饱肚子还有剩余,但由于食物不能长久储存,只能勉强吃掉或送人。等到年老的时候由于体力不济,不能捕获到足够的食物,只能面临挨饿甚至饿死的困境,因为由于时间的问题,年轻时的多余食物不能储藏到年老时食用。

这里可能举老虎之类的动物更合适一点,它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创造和使用货币,他们也没发展出基本的道德、社会约束,保障群体的公平与正义。当然,老师的意思可能是假设原始人还处于老虎同一水平之上,这两点也都不具备。随着人类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点具备后,即使第一点不具备,人类在使用货币前,也还是可以进行价值储藏的。比如在社会道德保障下,养儿育女就是基本的价值储藏方式,年轻时剩余食物用于养活孩子,等年老的时候孩子长大了,他们会有食物剩余,分出一部分供养父母,他们也会养育自己的子女,以使这个储藏机制延续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随着社会更加进步,时至今日,价值储藏机制当然也更多,在养老方面除养育子女、存储货币之外,还有很多投资养老的途径,比如最基本的四险之一:养老保险,这是统一的社会保险,除此之外个人也要考虑给自己的晚年做长久打算,在年轻时进行必要的投资,以使晚年无忧。这在文斌上次在公司里做的职业规划讲座中有提醒,很好的提示。

使用货币做价值储藏也很有创意,将价值的载体从易腐坏的食物本身转换为不易变质的货币,有才!这就是智慧的力量,野兽和我们的祖先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啊。在人类的进步史上,这种载体转变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语言作为智慧的载体,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等等,在能量方面,人类的作为更是精彩,比如由煤发电,由电烧水,将以前只能由煤烧水的限制打破,使物理的运煤过程变成电流传输过程,类似的有信息的书本或人体传输变为互联网传输。所有的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将价值和载体分离,用更有效的载体承载价值。

另一个内容是格雷欣定律,大意是在强制无差别收取所有货币(金币等等值货币)环境,无论这些货币是否被人刮去一些导致不足两时,人们倾向于首先使用不足两的货币,而将足两的货币藏起来不用,久而久之市场上只有不足两的货币流通,即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定律很容易理解。

但老师又举了一个名经济学家,蒙代尔,他就不承认有这个定律,他认为人们不会接受不足两的货币,即劣币会被拒绝,劣币驱逐良币当然也就不会发生。看起来也有道理,为什么会有矛盾?老师点出,蒙代尔其实避开了格雷欣的前提,在强制情况下。接着又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大家反对或支持格雷欣定律时都忽视了这个前提,导致非难不到点子上或支持的不是同一模型下的事,比如“坏人驱逐好人定律”等。

当然“××驱逐××”这个句式的定律有很多,比如经济学中著名的二手车市场上“坏车驱逐好车”等。这些定律的背后也有一个共同的动力模式,那就是正反馈模式,也就是非稳定均衡模式。其他领域也有很多例子,甚至在软件开发项目中也可见到“坏代码驱逐好代码定律”、“菜鸟驱逐高手”……

2008-02-16

国泰民安

春节从家回来已经上了几天班,但人的感觉却依然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回味悠久,一年中就靠着这个特定的时刻来修养调整了。人的确是智慧的动物,在自然界的寒暑交替中找一个固定点,将一个并非特殊的时间特殊化,籍此对抗单调、毫无希望、无休止的日出日落。

当然,这个修养调整主要是精神上的,在身体上却是相反,像候鸟一般却又短暂的多的长途迁徙是很消耗体力的一件事,总共就那几天,却又在路上耽搁两三天,从体力上看绝对是透支的。尤其是在中国特色春运情况下,搞到一张车票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肯定是干不过票贩子的,更不能指望其背后的利益集团靠自律来整顿市场,只能认宰,再贵也得回家,对抗不了只能投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

回家累是一个方面,精神上的休息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因素,一个精神上的慰藉。可以连续几天一点不想工作学习的事,聊聊天,晒晒太阳,晚上自然睡早上自然醒,这才叫放假休息。虽然由于雪灾的原因,在回去前颇犹豫了一番,回去的路上却是一帆风顺,转的几次车都很紧凑,没有耽搁,不到中午就到家了,从来没有这么顺利过。

家里人也都很好,身体都很健康,精神状态也很好。虽然去年猪肉等都涨了很多,大家饭桌上却也未见萧条。谈不上富有,却也还过得去,也算可以了。总得来说大家还是认可这是一个太平盛世,年三十那天吃年夜饭的时候爷爷还问我这个太平年可以保持多久,是否还能保持二十年,我没有思考,回答了一个五十年。爷爷今年85岁,身体很硬朗,走路比年轻人还快,照家人的说法就是连走带跳,很有精神,对生活很乐观,总说时代越来越好,新鲜玩意儿越来越多,很想一直看下去到底还能出啥新玩意儿。的确,从历史纵向看来,当今毫无疑问是一个太平盛世,翻翻史书就可以看到,历来战乱年代多而和平年代少,生逢盛世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当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今年回家的感觉不错,感觉比往年要好一点。其实仔细想想和往年也没有太大的不同,一切也没有太大变化。细想来,其实也就是这个没有大变化最值得高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还在,没有变,这本身就值得高兴。希望一直这样过下去,多长时间?五十年,更久……

2008-01-29

荣昌改错

对于前天的课后作业,改错“荣昌洗衣”,简答如下:

首先,可以看出几个恶性循环:

  1. 质量不达标:洗出的衣服质量不合格,导致顾客要求重洗,重洗加大了洗衣压力,质量进一步降低,重洗率进一步增大,正反馈形成。
  2. 交货延迟:高的重洗率,导致用户失去按时取回衣服的信心,本来急穿的衣服也只好不“急”,改穿其他衣服,不着急取衣服,衣服积压在店内,占用有限的衣架资源,降低搜索和服务的效率,降低服务质量,顾客更加不积极,正反馈形成。
  3. 不接电话:质量差,导致顾客投诉率高,接到的电话中尽是生气的怒吼,服务员胆怯不敢接索性不接,顾客更生气,更加挑剔不宽容,重洗率更高,冲到店内时怒吼声更大,服务员更胆怯,更不敢接电话,也是一个正反馈。

可见这几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质量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抓洗衣质量是关键,尤其是首次通过率。如何做到呢?

洗衣是否有流程呢?当然会有,家里的洗衣机都是可编程的,也就是按照既定的程序一步步完成洗衣,确保洗出的衣服是干净的。因此,对于无需创造(洗衣机的设计者另当别论)的洗衣来说,流程很重要。如果有洗前的处理方法规范、确认,就不会将该干洗的衣服用水洗,我们也不会找他们麻烦让他们修复那件“失踪”的衣服;如果有衣服重点处理checklist,就不会遗漏如此明显而又需要注意的袖子;如果有走出洗衣房前的质量检查或抽查,就不会有那么高的重洗率,不会有那么多的顾客抱怨,以至于不敢接电话。

有了流程是否就一定能保证质量呢?当然不是,流程仅仅是做事的方法而已,真正做事的是人,因此必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保证好的流程执行,真正将优质服务提供给顾客。这点显然在这里没有做到,服务员一个个看起来无精打采,一脸的郁闷,哪有半点微笑服务的精神。不过也可以理解,一上班就被顾客数落,谁还有心情微笑。更甭说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和维系顾客了。店里一进门就是一个招聘广告,招服务员还让顾客帮忙推荐,是否因为以前的服务员承受不了这种压力都崩溃辞职了呢?不得而知。反正,无论哪个公司,只有让员工感到一种荣誉感才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内在激励)。当然,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涨工资也是很好的激励:)否则,盘算这个月又得少吃几次肉的同时怎会做到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呢?!

当然,质量差也有可能是因为接受的洗衣请求太多了,多到按照严格流程处理不完,生产任务太重,超过了处理能力,于是在操作流程上偷工减料,质量越来越糟糕。按说质量差顾客就会流失,任务会减少,生成压力会减小,这样就形成一个负反馈,最终达到平衡才对。长期应该是这样,但短期还是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平衡的实现,比如通过对机关单位发行预付费卡,顾客是作为一项福利得到了卡,只能在限定时间内到这里来消费,这样就使顾客失去了选择权,使本来的市场行为行不通,破坏了均衡的实现。当然,长期看,顾客会将不满反映到工作单位,取消以后的订单,实现均衡。

蛇吞象是不可能的,长期捆绑住超出自己服务能力的客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做出决定,或者保持目前的处理能力不变放弃一部分顾客,或者扩张处理能力以便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服务更多顾客。有第三条路吗?有,优化流程,培训员工,在现有设备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

还有其他办法吗?还有,培训顾客。服务业的很多风险是顾客带来的,比如《哈佛商业评论》里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顾客带来的变数:顾客到达变数、顾客要求变数、顾客能力变数、顾客投入变数、主观偏好变数。为了应对这些变数,通常会采取

  • 减法:比如限制提供的服务品种、非高峰期奖励,在这里可以用限制洗衣的种类,减少顾客要求变数;用不同期限的取衣时间差别定价缓解服务峰值要求。此法导致收入减少。
  • 加法:增加员工或培训员工。此法导致成本增加。

当然,文章提出了更好的可能组合:

  • 无妥协减法:目标聚集,锁定特定的用户群,而不是尝试服务所有用户。比如把价格提高,锁定高端客户。
  • 低成本加法:培训顾客,提供方便的工具使客户能自服务,比如电子商务中提供web网页,让顾客自己下订单,减少服务员数量。洗衣店可以考虑让顾客把需要特殊处理的地方标识出来等,这不需要顾客多少时间,却可以省不少处理时间,减少遗漏。或者把系统建设的更好一点,减少对员工技能的依赖,雇佣低成本员工。当然这在中国无需考虑太多,中国多的就是人,便宜!

当然,凡事旁观者清,说事者易,真正在管理上改进和说说而已那是两码事,这点毋庸置疑,其有不得已之处容易理解。但想改进总是可以做到的,从关键的反馈链路上下功夫,点点滴滴做起,打破正反馈循环也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很容易啊,会有一个虎视眈眈的竞争者做到这点,取而代之。

2008-01-27

管理改错题——荣昌洗衣

上周从火车上下来后直接奔金融街的荣昌洗衣店取衣服,亲见了糟糕服务的一个样本,和以前中学时的阅读改错有一拼,姑且认为这是一道管理改错题吧。

三件衣服找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还是有一件找不到。找到的两件中还有一件没有熨,又让他们返回去熨一下。找不到的那件一周前就去找过一次,也是没有找到,当时让留电话,找到后电话联系,结果音讯全无,今天又是无果,还是只得留下电话。

在等的过程中没有别的事,一边继续看火车上没有看完的书,一边看看来来往往的顾客。结果发现到这个店的顾客离开时大多数都有共同点,那就是不满意,抱怨。

一开始就一个服务员,帮我们找衣服去了,前面就没有人了,在我们后面的一个顾客(甲)来到前台后没有人接待,很疑惑地等了一会儿,不耐烦,喊了一声,于是那个服务员中断搜索任务,返回处理洗衣订单……搜索任务重启……新顾客、中断、处理……搜索任务重启……于是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只得自己退出搜索任务,主动提出再留一次电话,由wait模式转换为notification模式,虽然上次notification模式没有成功。

顾客乙也是来取衣服,比我们幸运,拿到衣服了,但是简单翻看以后就要求返回重新处理,原因是袖子没有洗干净,还抱怨道:“你们怎么每次都处理不干净,总是得返回重洗,多浪费时间,浪费我的时间也浪费你们的时间,你们就不能仔细点?!……”说得太对了,有同感,这样的事遇到多次了,那件找不到的一份就是以前他们洗坏了返场重修的,刚才拿回去重新熨烫的也是上次没洗干净重洗的,十次得有八次遇到这样的事,一开始有点恼火,到最后也就磨练的没脾气了,若不是这个顾客的抱怨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没有觉得什么奇怪的。

顾客丙抱怨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没有人接,过来后又是没有洗好,白跑一趟。可不是嘛,我坐了一个多小时,听见无数次电话响起,但就是没人接,服务员的耳朵好像对电话过滤似的,就是不接电话。真是很奇怪的事情,为啥电话放在旁边没有管呢?是怕顾客的投诉?还是其他的,不知道。另外他们不接电话可能是全公司的传统,找我们的那件衣服时不确定到底是没洗好还是到店面时没上架,需要打电话回总厂问问,但打了无数次就是没人接。还能说啥,这就是公司文化,不接电话文化。

顾客丁看着服务员找衣服,在一个能流水线式转动的衣架上挂得全是衣服,每个挂钩都有编号,应该就是根据编号查询,但也有很多衣服没有上架。服务员找了半天没有找到,顾客丁着急了:“就是那件,刚才从我面前转过去的时候我就看到了,你们怎么就找不到呢?!……”“对不起,编号对不上,可能弄错了……”哎,挺好的衣架流水线系统,可就是没有用好,帮了倒忙。另外,有那么多衣服积压在店里上不了架,系统容量不足,该扩容了;或者该大力处理积压的问题了,为什么积压呢?顾客太多了?或者顾客不断地发现质量问题而重洗,并且这会让顾客对按时交货失去信心,继而也不按时提取衣服,造成积压。

……

顾客来来往往,抱怨声声不息。这就是荣昌提供的管理改错题的场景片断。

太晚了,明天再尝试解答本题。

2008-01-12

一群想飞的小鸡的故事

今天参加了一天公司外的培训:《双赢的沟通》,所谓双赢是指沟通的双方都达成目的,双方都获益,而非单方面的取胜。

其实沟通这个词应该本来就包含了双赢的含义,好的沟通肯定是对双方都有益的,再加个“双赢”或是为了强调,或是我们平常已忽视了沟通的“双赢”本质。往往我们太关注于自己、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对方和其利益,简单地认为只能一方获胜,将沟通变成了竞争、斗争。沟通是一个涉及表达方和受话方双方的双向过程,目标是达成共识。因此有效的沟通结果是达成共识,而非一定让对方接受自己观点、一味推销自己观点。

与人沟通先要与人相处,课上提到了五个与人相处的法则:

  1. 用脑做事,用心做人:关注到每个人,没有人不需要别人的关注。
  2. 热情:微笑,尤其是眼睛的微笑。
  3. 用耳倾听,而非用嘴说服: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倾听:身体向前倾着听,面向说话的人,对视时间控制在1至3秒,点头表示愿意往下听。
  4. 与对方的优点相处:用人不求全。
  5. 赞美:真诚的赞美,有具体例证和事实。

希望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样命运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样其实是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沟通三要诀:

  • 表达方:简单,精确,标准化
  • 受话方:倾听,重复要点,确认。

其中确认是指对沟通的内容进行深一步的询问,以弥补表达方没有明确传递的信息。

这个课程的重点是同理心沟通方法。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和内心世界,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其过程涉及:辨识,反馈。

使用同理心沟通不一定代表赞同当事人的观点,相反应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对方更舒服地接受自己。其两大准则是:

  •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表达认同照顾其感受。
  • 立场要坚定,态度要热情

以上这些内容其实没有什么太新鲜的东西,但是一整天的激情忽悠还是有所帮助的。其实最重要的是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练习和使用,否则一点用都没有。讲师为了强调这个,特意在结束时说了一个小故事,大意是:

一群小鸡梦想展翅高飞,于是他们特意参加了老鹰举办的飞翔技术培训班。老鹰老师课上的很棒,理论联系实践,很快,小鸡们就可以在训练场上飞起来了,课程目标达到,小鸡们要回家了,领头的小鸡很兴奋,在谢完鹰老师以后就对小鸡们说:“太好了,今天我们的学习很成功,很有成效,现在我们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我们走回家吧!”……

呵呵,在课堂上学会飞的小鸡们最终还是走了回家。他们算是学会飞了吗?我们算是学会××了吗?真是当头棒喝!!!

2008-01-09

骆驼祥子

前天在电影频道里看了《骆驼祥子》,故事很具有警醒作用,尤其对吾等奋斗青年很有教育意义。

  • 有志青年祥子想靠自己一个子一个子地攒钱买一辆车跑出租,结果当然没有能如愿。自己攒钱的过程太慢了,夜长梦多,最终被伪特务敲诈去,可怜!不过即使不发生这件事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期间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祥子至少应该一边赚钱一边投资,而不是放在储蓄罐里让人抢走。或者更大胆地融资买车,比如贷款、发行债券,甚至画个“大饼”去找风投,尽快将业务铺开。
  • 以上风投等等对祥子来说要求太高了,认识不到资金的杠杆作用很正常。但祥子也没有那么笨,想到了一个至今为人常用的方法:单刀直入,搞定车行老板的女儿。太有才了,终于达成目标,买了一辆好车,快快乐乐跑出租。当然,社会主义文学作品应该思想积极,对这种“不正当”手段不能提倡,于是作者又给祥子安排了悲惨结局,以儆效尤。
  • 祥子的梦想是有辆属于自己的好车,然后勤奋地跑出租挣钱。要好车的想法可能是虚荣也可能是为了能拉到更多的顾客。但没有认真考虑这个投入产出比,投资好车多挣的钱和多投入的资金不成比例,不合算,最终没能等到赢利的那天。如果按照虎妞的想法用同样多的钱买几辆一般的车再租给其他人,靠收租金吃份子那就是源源不断的收入啊。另外这样也实现了靠资本投资收入,而不是自己买车自己拉的劳动收入。劳动收入是受限于自己个人的人力资本,而资本投资是没有限制的,这两者差别太大了。没看《穷爸爸富爸爸》吃了没文化的亏能愿谁呢?!
  • 还是不顾现实买好车的事,最值得批评的是没有考虑和管理自己的现金流,把钱都投到一辆车上了,居然到最后连老婆生孩子请医生的钱都没了,可怜又可恨!
  • 由于是有志青年,祥子太想自己创业了,于是在没有学习准备就单干了。本来应该能创造机会向四爷多学习点的,可惜没有,认为只要能买辆好车就万事俱备了,哪知道一辆好车只是硬件投入,而硬件没有软件是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的,运营经验、利润模式等软件也是搞个体所必需的。否则自己买车自己拉和打工没区别,根本就算不上创业。
  • 当然,有志青年祥子的悲惨命运还有社会的因素。万恶的旧社会,没有社会保障,导致祥子在一次变故后坠向深渊,幸福生活一下子就到头了。手头缺钱请不来医生-->老婆死了借钱买棺材-->卖车还棺材钱-->重新租车拉客&受打击变得消沉-->挣钱更少……恶性循环下去,直至或者饿死或者和阿Q一起去革命。生活在这样没有基本保障的社会中的人很脆弱,这样的社会也同样很脆弱。所以好的政府应该提供基本社会保障,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圈,让人有跌倒再爬起来的机会。
  • ……

不多说了,经典就是经典,有教育意义!!!